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功论诗律

(2016-02-17 10:37:01)
标签:

近体诗

格律

平仄

粘对

孤平

乱翻《启功全集》(修订版)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内含《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诸篇。自己因为略懂一点诗词格律,也学着做过,故对《诗文声律论稿》尤其感兴趣,读得津津有味。

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中有一种规矩严格的诗歌,人称之为“律诗”;因为成于唐代,故唐代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与之对举的则称为“古诗”或“古体诗”。有名的《古诗十九首》大约也是唐以后人的称法,至少魏晋时代人不会这样命名。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又称之为“格律”。(P3

一般讲诗词格律的书,先开出五律、七律的标准平仄谱,再配以实例。启功先生则别出心裁,先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成无穷长行(P1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然后随便截出一段五言或七言来,便成律句。

事实上,五言句只有四种截法: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姑称之为A式句;

第二种:平平仄仄平,姑称之为B式句;

第三种:仄平平仄仄,姑称之为C式句;

第四种:平仄仄平平,姑称之为D式句。

无独有偶,七言句也只有四种截法:

A式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B式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C式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D式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由于整篇律诗为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双句平脚押韵,单句仄脚不压韵,但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全诗首尾两联(每二句称为一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各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劲联)必须对偶。又根据首句第二字为标志,分为“仄起”、“平起”两式,配合首句入韵与否,合计可分为四式。(P13

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式,七言平起不入韵式,其排列次序皆为ABCDABCD](方括号内为五言),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第二式:五言平起不入韵式,七言仄起不入韵式,其排列次序皆为CDABCDAB](方括号内为五言),即: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第三式:五言仄起入韵式,七言平起入韵式,其排列次序皆为DBCDABCD(方括号内为五言),即:

仄平[平仄仄平平](D);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第四式:五言平起入韵式,七言仄起入韵式,其排列次序皆为BDABCDAB](方括号内为五言),即:

仄平[平仄仄平平](D);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仄[仄平平仄仄](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中间两联的排列关系,即ABCD,前人称之为黏对;如果配错了,即A配了DC配了B,称为失黏,亦即不合律。(P14

以上可视作律诗的最最标准格式,可存世的诗,包括名家、大家之作,往往突破了这一标准。这是什么缘故呢?由于诗句常常两字一“顿”,或称一“逗”,可称之为“节”,因此,启功先生又将五言或七言律句按节划分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方括号内为五言句)

律诗无论五言句或七言句,以部位论,是下段比上段严格;以声调论,是平声比仄声严格。故句脚“庚”处最严,AC句脚仄声无韵,BD句脚平声押韵,绝不许错。(P21

“戊己”处次严,不许犯孤平或孤仄;且“戊己庚”不许犯三平声或三仄声。

“丙丁”处略宽,除“盒底”(二字一节,前字称盒盖,后字称盒底)“乙”、“丁”不许犯孤平外,“丁”处孤仄或“丙丁戊”三平声、三仄声都是许可的。

“甲乙”处最宽。甲处是句首,百无禁忌。“乙”处孤平孤仄,“甲乙丙”三平声或三仄声都不算错。

前人概括以上宽严规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大致不差。由此,以A式句为例,五言又有“平仄平平仄”的变例;七言又有“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的变例。但不必刻意去背什么正格、偏格、常调、变调。至于拗句、拗体,不理会也罢。

诚如黛玉所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黛玉也许说顺了嘴,错将“虚对虚、实对实”说成“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至于“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学诗者万不可信。一来,如“我花开后百花杀”之类的奇句非寻常人所能得;二来,若不讲平仄对仗,又何必做律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异姓兄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