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2012-06-14 16:15: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读名家课 |
1、王老师的课没有我这样条分缕析的概括,她的课堂很少用第一点,第二点似的干瘪语言,点与点之间都是简单的话语连接。可能是名言妙语,可能是王老师自己的生活体会。
2、课堂节奏不紧不慢,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说话时间,不像我总是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学生在我思维模式下的填空。
3、
一、热身运动
给本课的新词语造句
二、走进老王
1、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找出老王真实的生存状态。
2、什么样的状态是活命。
学生读王老师据文本改编的小诗。“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王老师擅于压缩文本,让学生最直观的接受。生配乐读。
3、老王的家庭状况。假如你是老王,王老师是杨绛,据课文告诉王老师老王家庭状况。PPT打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4、老王的身体状况如何?外人怎么评说的,请你模拟当事人的语气读出来。
5、假如我是杨绛,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从“我”的问和老王的回答中你看出了什么玄妙?
6、“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从哪个词语中看出老王的活命。只的意味没有选择,读全文中带“只”的句子。
7、全班配乐齐读开头课文改编小诗“老王生存状态”。
二、老王与杨绛
老王不幸,但他有幸遇到了杨绛。读读杨绛。这里王老师别具一格的杨绛简介很值得学习,反观自己和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作者简介基本都是百度百科的粘贴。王老师的杨绛简介运用了短句,读起来像诗一样,没有辜负杨绛才女的美誉。
2、“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的语言一向很干净,“他蹬,我坐”为什么要用啰嗦的语言。
一面称呼老王很亲密,一面又故意拉开两者的距离。
3、老王死后为什么杨绛觉得心不安?
课堂争鸣:重读原文,你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你觉得杨绛该不该心安?
4、老王临死前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
师结合自身经历解香油和鸡蛋在那个时代的意义。
5、为什么我一直没问老王的情况,知道十多天后才问起?她是没勇气问没时间问还是怎么啦?
6、PPT出示杨绛回顾文革时代的文章,学生读。
知识分子当时也是处于活命的状态。
再来看杨绛没有多问的原因也许我们就明白了。
几年过去了,杨绛回忆起老王写了这篇文章,那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zuò)。”她自己其实也不幸运,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老王的事情上愧怍,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PPT出示“活命
7、PPT出示王老师原创诗歌“老王与杨绛”,一学生配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