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3小若口校区集体备课《宇宙生命之谜》

(2019-12-03 14:06:44)
分类: 集体备课
活动主题:语文集体备课
活动时间:2019.12.3
活动地点:小若口校区办公室
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主备人:杜威
参加对象:小若口校区教师
活动过程:
A3小若口校区集体备课《宇宙生命之谜》

A3小若口校区集体备课《宇宙生命之谜》
A3小若口校区集体备课《宇宙生命之谜》

《宇宙生命之谜》初稿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尚”等14个字,会写“起源、昼夜”等22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要了解的问题关注的内容,并选合适的阅读方法,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音频、微课《宇宙之谜》、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宇宙》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你来猜猜这些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吧!生齐读课题:《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指名学生带读生字。

重点指导:  辐(fú)射  轨(gi)道  土壤(rng)  陨(yn)石  厌氧(yng)菌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谜、嫦、揭、摄、御、倾”。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谜”是左右结构,注意“迷”,相互要结合紧凑。

    “嫦”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揭”是左右结构,右边里面是“人”字,书写时要注意。

    “摄”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右边要紧凑。

    “御”是左右结构,注意中间下是“提”,书写时要正确。

    “倾”是左右结构,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注意。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揭开    轨道    拍摄    枯萎    稀薄    抵御    沧海一粟

2)指名读,正音。

  (3)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展开说明,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问题: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2-9自然段):分析问题:宇宙有没有生命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得出结论: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交流:

师总结: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分析问题: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宇宙生命之谜》定稿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尚”等14个字,会写“起源、昼夜”等22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了解的问题关注的内容,并选合适的阅读方法,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疑导入

1.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会产生很多疑问,当你有了一个具体的疑问后,你会怎么办?

预设: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找到相关的材料去读,读的时候一直带着这个疑问,通过阅读文章解决自己的疑问。

2. 小结:真实的阅读是有目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问的。

3. 导入: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是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的存在?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读读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4. 读课题,正确书写“谜”字。

(1)了解“谜”的意义(比喻没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2)区分“谜”和“迷”字多了一个“言”字旁。

(3)练写“谜”字。

 

二、聚焦内容

1. 浏览第一段,说一说着一段和解决疑问是否有关系。

2. 结合课后第一题第一个“泡泡”的内容和课文第一个旁批继续浏览课文,判断哪些段落对解决“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有帮助,并作上记号。(第二至就自然段)

3. 默读课文其它旁批,说说学习伙伴提供了哪些帮助。

4. 交流指导。

预设1: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策略。

预设2:帮助为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预设3:提醒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根据提示,找关键信息

1. 过渡:除地球外,其它星球上是否也生命存在?课文会怎么解答这个疑问。

?接下去我们应该怎么读?先来看看旁批提供了什么好的建议。

2. 默读课文第二处旁批,理解旁批的意思。

(1)提问:从这处旁批中你读懂了什么?注意找自然段的关键句。

(2)追问:怎么找关键句呢?有些段落也可能没有关键句,怎么办?

(3)交流指导。

预设:关键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没找到关键句的找一个并列的关键词或根据内容概括。

3. 默读二至第九自然段,用“——”画出各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4. 交流指导。

5. 1)学生交流,老师提水学生结合每一个批注,找到需要的关键句或关键句,并适时填表。

预设:

段落

关键词句

2

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3

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

4

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5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6

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

7

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8

在踢出去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9

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2)相机指导认读本课生词,了解“起源、能源、磁场”等词语意思,指导“昼夜、抵御、考察”等词语的书写。

“昼夜”:“昼”字上面部分要扁平,撇和捺字要舒展;

“抵御”:“抵”字最后的点不能去掉,“御”字工12画;

“考察”:不能和“考查”混淆,“考察”注重实地观察。

 

四、借旁批,边读边想

1. 圈画关键词。

(1)过渡:通过找关键词句我们指导地三自然段介绍了天体上生命存在的四个必备条件。着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我们仔细读一读。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旁批提示,圈画出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四个必备条件。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适合生存的温度,-50至150

必要的水分

适当成分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足够的光和热

2. 提取关键信息

(1)过渡:也就说只是要有星球符合以上必备条件,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其他星球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2)结合旁批提示默读第四自然段,提示关键信息,完成“行星信息卡”。

行星信息卡

名称

水星

金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为什么不具备条件

 

 

 

 

 

 

 

(3)过渡:排除了以上行星,太阳系中唯一还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4)默读第五至把自然段,结合和旁批提示提取关键信息,填写“火星”名片。

 

“火星”名片

和地球相似之处

 

表面特征

 

气候

 

土壤

 

 

(5)综合信息,解决疑问(除地球外,目前,其他星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3. 围绕思考,引导查找资料。

(1)默读最后一处旁批,思考:这篇文章中提供的材料只到1975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年了,我们如果想了解最新的研究,怎么办?

(2)结合课后思考题第一题第二个“泡泡”的内容,谈谈如何查找资料更有针对性。

预设:合适材料中的数字是否准确;核实材料中的例子是否真实;对比材料中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异同。

小结:这节课,我们带着这疑问,借助旁批的提示进行了“有目的地阅读”。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阅读策略继续解决其他疑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