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州校区——集体备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集体备课 |
http://s13/mw690/002JRV1ezy7lnNSD2S86c&69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 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并仿照着写一段话。
3、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图片:牛顿
师生交流: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认识他么?(牛顿)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为什么苹果回落到地上呢?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别的东西是不是也都只往地上落呢?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在他脑海中闪现,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还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还知道那些大科学家作出了哪些重大成就呢?他们做出这样大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从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入手自然导入课题,由质疑为切入点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总结出大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是靠着敏锐的洞察力,执著的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质疑,板书课题。)
出示句子: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设计意图: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于课文的重点“?”指什么?“!”指什么?怎样把“?”拉直变成“!”这样就引出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3、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感悟,读中点拨。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以自学为主,完成表格。
2)课件出示表格:
|
|
第一个事例 |
|
发现现象 |
|
|
不断发问 “?” |
|
|
找到真理 “!” |
|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填写表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理清层次。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 汇报填写表格的内容。
4) 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是如何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真理的,用波浪线勾画出关键词句。
课件出示句子: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5)抓重点词“敏锐、每次总是、紧紧、反复”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科学家坚持不懈寻找真理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猜测谢皮罗搞这项研究做过哪些工作,到底问了多少个问题,做了多少次实验?补充资料:谢皮罗从1962年开始研究,整整花了20年才发表论文:赤道上的流水没有漩涡,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5) 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四、第五段
1)默读课文。
2)自学第四段和第五段,找找三个事例的共同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做批注。
(设计意图:用信任而又带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3)小组内交流发现。
(共同点是:一、写法一样。二、都是写一些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同时通过抓住“敏锐、敏感、发现、奇怪”等词语,理解发现问题的敏感的意识。三、抓住“反复、许多、反复”等词,从不断探究的背后又能看到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
5) 快速的从文中找出这两个事例中的真理并读出来。指读。
(三)、引读六段
出示句子: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生交流:关键词“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理解句子。这四个词能颠倒位置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析,进而使学生体会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明白作者这样安排词语的位置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并且和前文紧紧相扣,理解任何发明、创造、成就都是在敏锐的发现的基础上诞生的。)
(四)、师生交流:再读读下一段有哪个词能说明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的过程呢?
1)出示句子: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见微知著”,并解决刚上课时孩子们的疑问?将“微”和“著”这两个字与第二自然段相联系来理解。通过紧扣重点字词,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五)、教师导语,引入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理解什么样的人是“有准备的人,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六)、再次体会这一段,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明白作者的语言奥妙之处,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抓住这“偶然的机遇”呢?)
四、全文总结,回扣课题。
五、写作指导 。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上到这老师还有一个问号请你们帮忙变成感叹号:作者是怎样把“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讲清楚的呢?是的,这个真理就是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设计意图: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写作。)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