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训——语文组集体备课《伯牙绝弦》
标签:
集体备课 |
分类: 集体备课 |
http://s3/mw690/002JRV1ezy77dkRWrrcc2&690
http://s5/mw690/002JRV1ezy77dkS7ioQb4&690
|
大若岩镇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
|||
|
科目 |
语文 |
时间 |
2016年12月8日 |
|
主备教师 |
徐碧碧 |
参与老师 |
语文教研组教师 |
|
课 |
《伯牙绝弦》 |
||
|
教材分析 |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
||
|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 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
||
|
修改后: |
|||
|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写作。 |
|||
|
教学重点 |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
||
|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
||
|
教学方法及措施 |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 |
||
|
初稿 |
|||
|
课前导入: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2)桃花潭水深千尺, (3)又送王孙去, (4)有朋自远方来, (5)士为 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 “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 钟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评: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善哉,是什么意思?(好啊)还可以说是(真行啊……) 你来读一读 ——评: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指名读。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这样赞叹,齐——(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句还有个语气词——“兮”,为什么短短的句子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你来读出两个词的味道。指名读 (2)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 指名读。(2人) ——评:我听出了你的赞叹。你把江河强调出来了,能说说原因吗?(长江、黄河) ——评:当读到“洋洋兮”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浩荡之气。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课后资料里就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这徐徐清风了吗? 句式练习: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景来练练。 指名说。 3.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跟“念”的意思相近?“必得之”呢?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音。(板书:知音) 带着这种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伯牙心里所想所念,钟子期都知道。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生读) (2)同学们,善鼓琴的伯牙用琴声表现的不仅是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透过他的琴声,你还听出了什么? 小结:古人往往以琴言志,表现高山,说明自己有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说明自己有江河般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懂了,所以说,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不仅仅是伯牙的知音,更是伯牙的—知心啊!(板书:知心) 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3)出示: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竟如此懂他的琴声! 指名一生读(自由读)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师评价: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莫如子期。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悦和那份真情。出示1-4句(学生感情读文)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出示: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相约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的此时,俞伯牙如期赴会,可世事难料,与他相会的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高山默默,流水无语,此时,伯牙思绪万千,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交流 2.就像你们所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 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这段话。 ——同学们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读 ——世间风情千千万万,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读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 4.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5.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绝弦 钟子期 俞伯牙 高山流水遇知音 破琴绝弦谢知心 |
|||
|
定稿 |
|
(一)谈知音,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知心朋友吗?我们常把知心的朋友叫什么?对,知音。知音就是知已、能赏识自己的人。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谈话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二)初读文,感知音。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胆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懂文意,悟知音。 1.看图识人。 (1)图中俩人是谁? (2)他们正在做什么? (3)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那一句道明了这两个人的特长? 2.介绍伯牙。 3.让学生说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善”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5.指导朗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6.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7.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四)入情境,品知音。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五)作业布置 搜集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和表现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小故事 。下次上课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 (六)板书 伯牙绝弦 伯 钟子期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