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效率提升策略研究》教学案例及分析
(2020-03-09 16:02: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9年市级微型课题研究 |
《高中语文早读效率提升策略研究》教学案例及分析
黄龙县教研室
【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
结合此案例,我认为目前高中的语文早读课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其次学生只是疲惫地完成任务;并且他们对自己的估计也十分不准确。造成这三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大致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早读内容和方式的单一性
早读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至于读进去多少,收获了什么,则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去思考过。
二、早读的盲目性,教师的不作为
早读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而面对这样的现状,学生的责任应该是轻于教师的,因为正是由于教师的不作为,没有对学生培养成良好的习惯,才导致这种盲目性的加剧。
教师的不作为,将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以前,如果给学生明确了背诵的任务,并且告诉他们检测时间或者要求他们提前默写一遍,学生反馈出来的效果都比较不错,而在案例一中由于自身的忽视,未及时对学生作出要求,我们的学生自觉性又较差,所以整个早读等于浪费时间。学生自以为已经成功完成任务,但是实际上掌握的情况又不容乐观。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和产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尝试从以下三点着手改变现状:
第一、丰富早读内容,合理规划时间
第二、增多早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早读课来说,好的组织方法,好的早读形式是体现早读课价值与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是改变学生对早读误解的“杀手锏”。
多多利用“范读”“唱读”“对读”等形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了各种形式的早读活动,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早读的方法,早读不能一味默读,也不能一味大声朗读,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才能集中精力,才能高效。
第三、明确早读任务,检测学生收效
检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意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与学的质量。早读课效率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手段检测。早读课的检测有别于课内阅读以考题形式的考查。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检测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或抽查背诵、或集体背诵、或抽查默写等、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来设计检测手段。早读效果的检测应从提高语文素养与兴趣的角度出发,以激励为目的,通过比赛、竞争、测验、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奖励机制为立足点,根据学生意愿设立活泼新颖的奖项,最大限度给学生成功感,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