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紫砂有贡献的文人雅士
(2011-11-07 13:42:00)
标签:
文化 |
对紫砂有贡献的文人雅士
1: 吴仕 正德一—嘉靖间人(约1506—1555),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宜兴人,正德申戍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少曾读书金沙寺内,家僮供春窃仿寺僧心匠,亦淘细土搏胎,以指揑法制壶。然供春一家僮,能作树瘿仿古诸式,款识亦书铁线小篆,传乃颐山研求式样,代为署款。
2:
3:
4:
项元汴
5:赵宦光
6:
董其昌
7:陈继儒
嘉靖一一崇祯间人(约1546—1633),江苏松江人。字仲醇,号眉公、眉道人、縻公、縻道人、白石山樵、白石樵、空青子、雪堂、醇儒。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年廿九,隐居昆山之阳。後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过。工诗善文,兼长绘画。颇藏异书,喜钞校旧籍,因得颜鲁公书朱巨川告身,故名其所居『宝颜堂』。又有『顽仙庐』来仪堂、婉变草堂。其所藏书画,刻石曰『一腐儒』。又曾手摹苏长公书,刻石曰『晚香堂』。曾改蒋伯敷名曰伯苓,为之撰书壶铭。其行书出入苏米。
8:
嘉靖一一崇祯间人(约1548—1630),江苏上海人。字仲履,号南箕老人、元邮道人。嘉靖进土,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其父恩字子仁,以左都御史致任,仲履筑『豫园』以奉之,中有『乐寿堂』。
9:邓汉
万历一一崇祯间人(约1573—1644),江西新城人。字远游,一字虚舟,号萧曲山人。万历廿六年(1598)进土,官至余都御史。著有大旭山房、留夷馆、芙蓉阁、文远堂、南中、红泉诸集。
10:
万历一一崇祯间人(约1591—1644),江苏松江人。字大有,号大石山人。以书史自娱,自经史以至丛说多所纂述。行世著有云林遗事、山房清事、夷白斋诗话。藏书万卷,择其善本刻之,署曰『阳山顾氏文房』、名其堂曰『夷白』。性好茶,著『茶谱』一卷。定制茗壶署『顾大石』或『夷白斋』。
11: 陈煌图
万历一一顺治间人(约1596—1654),江苏常熟人。字鸿文,初名兰孙,後更名鸿。崇祯末官至翰林院典籍,明亡归隐西湖北山草堂。
12: 释如曜
万历一一泰昌间人(约1573—1620),定海人。字昱光,万历壬子四十(1612)年住持普陀洛伽山白华庵。其徒性殊,字朋彻,著有『剖璞集』。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而富。
13: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1—1649),浙江秀水人。字楚穉,号石林,家贫好藏书,明末避盗村居,搜名人遗集数十种,辑甲申前後集。又尝重纂晋书校注、昌黎、河东集,辑樵李诗乘四十卷。其藏书注『樵李蒋石林藏书』印。张廷济弟季勤曾藏铭『石林壶』,为吴骞题款。
14: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1—1648),江苏无锡人。字舜咨,号潜坤子、皇象山人、皇山标老、茶梦主人。著有潜坤集、春秋名臣列传。喜藏书,其所钞书叶心中『茶梦斋钞』四字。藏书印曰『茶梦庵』、『茶梦散人』。茗壶亦用此印。
15: 梁小玉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l一1648),明,武林人。七岁即能赋诗,长而涉猎群籍,著有『姗缳集』二卷。工篆刻。其传器未见。曾商略古今名娃,奉薛涛为盟主,以苏小小,关盼盼配享,颜曰『花坛三秀之祠』,岁时奠而酧之,小玉自为祭主,并特制茗壶为祭器。 16: 宋莹
崇祯一一清康熙闲人(约1631—1669),河南商邱人。字牧仲,号西陂、漫堂、西陂放鸭翁、沧浪寓公、绵津山人。明亡以大臣子弟列侍卫考试优等,累官山东按察使、江西巡抚。圣祖南巡,赐题牧仲别业『西陂』二字。及世有『令仪鱼麦堂』、『清德堂』等额。
17: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字不损。明季诸生,入清官景陵知县,著有『无事编』。精书法诗文。制作砂壶,式度朴雅。传器底署『项不损』款,镌『砚北斋』三字。
1: 汪森
顺治一一雍正间人(约1658—1725),浙江桐乡人,原籍安徽休宁。字晋贤,一字碧巢。官至广西桂林府通判。营碧巢书屋以吟哦,筑华及堂以宴客,造抒楼以藏书,诗名甚播。著粤西之诗载、附词、文载、丛语等书。其藏书印曰『休阳汪氏裘抒楼藏书印』。嗜茗饮,有茶壶铭,传器未见。
2: 汪文柏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浙江桐乡人。字季青、柯亭、柯庭。汪森弟。宫东城兵马司正指挥。学问渊博,工诗善画,尤善墨兰。筑有拥玉楼、摘藻堂、屐砚斋、古香楼等,收藏法书名画,藏书印有『屐砚斋藏书印』、『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暇时好焚香啜茗。陈鸣远尝为制砂壶,柯庭则作画其间,又鸣远制砚屏,柯庭为画双鈎兰。著有『陶器行赠陈鸣远』诗,惜传器未见。
3: 马思赞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浙江海宁人。字仲安,号迂铁老人、南楼、渔村、术斋、寒中,又号素邨。曾筑皆山堂、道古楼、红药山房,所藏多宋元,善本及金石秘玩绢素真迹。藏书印曰『古盐官州马思赞』、『华山马仲安』、『古盐官州马氏南楼』、『古盐官州马素邨』、『海昌马思赞』、『中安一号渔邨』。著有『历代钟鼎款识』等。陈鸣远尝为制壶。
4: 张氏昆仲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吴骞名陶录记载:『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土争相延搅,曾至海盐馆张氏涉园。』涉园在浙西海盐县城南三里乌依邨故址,为浙西望族张氏之别业,张氏昆仲甚众,延鸣远者不知何人,因录三人,以为参考。
㈠张柯,字晋樵,又字东谷。藏印有『涉园主人宝镒藏』、『古盐张氏小白珍藏』、『古盐涉园张氏守白斋珍藏』。
㈡张宗松,字青在、楚良、蠖庐。凡图书鼎彝之属,鉴别最精。著有『寒坪诗钞』。
㈢张载华,字佩兼。刻有『初白庵诗评』,藏书印为『张载华』、『芷齐图籍』、『古盐张氏松下图书』、『张氏研古楼』。
5:
当康熙之世(约1663—1722),浙江海宁人,字端木,号晚研。康熙辛末(1691)进土。罢官後筑『拙宜园』,与许汝霖、查慎行、陈勋等人唱酬吟咏。著有『丛桂集』。曾延陈鸣远至家制壶,代署款识。
6:
当康熙之世(约1665—1720),浙江海宁人。号廉斋。陈鸣远尝主其家。
7:允礼
康熙一一乾隆间人(约1698—1739),清圣祖第十七子。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晋封亲王,自足历管工部、户部及苗疆事务,乾隆三年卒,赐谧毅。定制茗壶,底钤『静远斋继长制』篆书阳文方印。
8: 唐仲冕
乾隆一—嘉庆间人(约1743—1801),湖南长沙人。字六枳,号陶山、自号『尉缭了事』。乾隆58年(1793)进土。曾任荆溪县长。吴骞曾赠咏茗壶绝句五首。著有『岱览』、『陶山文集』传世。仿古制茗壶,署之贻赠友辈。
9: 尤荫
雍正一一嘉庆间人(约1725—1801),江苏仪徵人。字贡父,号水邨、半人、贡夫、贡夫人、赣甫,半湾诗老。擅绘山水花鸟,尤长梅兰竹。时人推为五十年中四大画手之一。著有出塞、黄山等集。家藏周种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升许,铜提有篆书『元佑』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後进呈内府,因广写石铫图,并书苏诗於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
10: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60—1815),广东新会人。为粤人。字益否,号益热。工书画,性嗜茗。尝请人制砂壶,为制宜兴壶之始。
11: 郑燮
康熙一一乾隆间人(约1700—1766),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风子、标敌人。乾隆进土,官至潍县知县,有惠政,为人疏宕洒脱,工画兰竹。书法以楷隶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曾制壶,板桥性喜诙谐,故壶铭亦嘲诙讽世,风趣独绝。
12:
乾隆时人。江苏宜兴人。乾隆进土。博学嗜古,工诗书词,好造壶以恰友朋。
13: 蒋升瀛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8—1812)吴淞人。字步蟾,一字釆若,号惠堂,自幼励志读书,名闻乡里。辟『镜古斋』、『寿松堂』藏书,多宋元刊本。曾定制砂壶,泥质坚结,风度姘雅,底钤『寿松堂』篆章。
14: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8—1812)江苏嘉定人。字参云,号葭轩。
15: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85—1822)安徽休宁人。字小海,一字禺义。能诗,书法山谷。所制茗壶极精雅,或在壶底或在流下署款『汪淮』,唯传器不多。
16:
当乾隆一一嘉庆之世,当乾隆、嘉庆之世。浙江海盐人。字芑堂,号文鱼、文渔,又号石窗山人、金栗山人。乾隆丁酉(1777)优贡生,嘉庆丙辰(1796)荐举孝廉方正,**古,所见古书甚多,著有『金石契』、『三吴占甎录』『阳羡名陶说』。
17:
雍正一一嘉庆间人。浙江海宁人。字槎客。笃嗜典籍,遇善本辄倾囊购之。校勘精审,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工训诂之学,诗文亦盛。著有『拜经楼诗集』、『阳羡名陶录』。
18: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80—1820),江苏吴县人。字石林,号石林散人、痴颂。为王玖弟子。其诗画放纵超脱,受时人推重。曾游宜兴,请葛子厚为制壶。
19: 张廷济
当乾隆一一道光之世。浙江嘉兴县人。字叔末。嘉庆三年(1793)举人。曾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自商周迄近代,凡金石书画刻削髹饰之属,无不收聚,构『清仪阁』以藏之。藏时大彬壶,作诗歌多首咏之。
20:屠倬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0—1820),浙江杭县人。字孟昭,号琴坞、瑟呜,又号耶溪渔隐、潜园。嘉庆戊辰(1808)进土。工诗古文,旁及金石书画篆刻,靡不深造。
21:薛怀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83—1827),江苏淮安人。字小凤,号竹君,又名季思。边寿民甥,善花卉禽虫,又善画宜兴壶器。
22: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6—1826),浙江杭县人。字仲繇,又作仲詹,号问遽,又号问年道人。嗜金石,收藏甚富,工书画,精篆刻,为浙中名手。请杨彭年制壶,自刻铭识。
23: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8—1830),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种检道人。嘉庆三年(1801)拔贡,以古学受知於阮云台尚书。後官之二苏、淮安知。素喜书,酷嗜摩崖碑版,行书古雅,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冷八家之一。曾作宰宜兴,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为时大彬後绝技,允推壶艺中兴。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伽、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遏逸,每经幕客奏刀或代书者,悉署双款。
24: 郭麘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0—1827),江苏吴江人。字祥伯,号频迎,又号复翁、白眉生、苎萝长者、遽庵居土。嘉庆间贡生,工诗古文辞,书法黄山谷,醉後画竹石,别饶天趣。著有『金石例补』、『灵芬馆全集』。所与交游多知名之土,与陈曼生最知契,曼生宰宜兴时祥伯游幕中,尝铭壶镌字,贻赠知交,惜所制不多,故流传甚罕。
25: 蔡锡恭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1—1829),江苏望族,字少峯。性嗜茗壶,收藏大彬为宝俭堂主人所作一具。张叔未尝赋诗纪之。又请杨彭年制壶,底钤『少峯』二字,篆文方印。
26: 朱坚
乾隆——道光间人(约1772—1830),浙江绍兴人。字石梅,又号石楳、石眉。擅画人物花卉,工鉴赏,多巧思,创制砂胎锡壶。著有『壶史』一书,惜已己佚。
27: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7—1830),初名秋月。所制壶底刻『香修』二字小楷,极精雅。
28: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96—1840),江苏上海人。字鹭洲。嘉庆廪生,博学嗜古,工鉴别,书法得颜真卿风骨,尤精小楷。与瞿应绍友善 .
29: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96—1839),江苏上海人。字子冶,初号月壶,叉改瞿甫,又号老冶、升春。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收藏尊彝图史及古今人妙墨。曾制砂壶,自号『壶公』,请邓奎至宜兴监造,精者则自制铭性,或绘竹梅於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平常馈赠之品,则为邓奎代镌铭识。
30: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6—1839),字符生。擅真草篆隶,博雅能文,曾为瞿应绍至宜兴监制茗壶,亦有自行撰铭定制者,铭语工切,书篆隶楷,间刻花卉,款署『符生』,壶底有『符生邓奎监造』篆文方印,或『符生氏造』篆文方造。
31: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804—1840),贵筑人。字子寿。道光进土,官至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持土类为己任,曾掌理保定之莲池书院,成就大众。其父子三代世传家学,藏书渊富,其传器亦可珍也。
32: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03—1860),工镌壶铭,且善制壶,邵景南壶多为二泉刻字,与吴月亭同时。
33: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10—1853),道光时人。广东番禺人。字德番。先世以盐贾起家,在广州建别业名『海山仙馆』,收藏法书名画极富。所制茗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
34: 伍元华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10—1854),广东南海人。字春岚。性嗜茗壶,特延宜兴名手冯彩霞来粤,在园中链土开窑,所制多小壶,壶底署『万松园制』四字,多楷书,间作草书。有署款『癸巳年万松园鉴制』者,间镌『彩霞』二字於盖唇外。又筑听涛楼,茗壶亦款书『伍氏听涛山馆春岚鉴制』,楷书二行,式仿供春,制工之精,不亚於万松园壶也。
35: 蔡锦泉
嘉庆一—咸丰间人(约1809—1859),广东顺德人。字文渊,号春帆。道光十一年(183l)解元,曾提督湖南马政,且为惠亲王师傅。工诗善画,与伍元华友善,所制壶或手自题铭,或钤『听松山馆』印。
36:
道光一一同治间人(约1831—1870),广刺匮德人。字乐樵,号小痴。蔡锦泉族侄。工诗画篆刻,嗜茗饮,手制茶具极精妙。
37: 张之洞 咸丰一一光绪间人(约1846—1892),河北南皮人,字香涛,又字孝达,亦字香岩,号牛翁,晚号无竞居土、同治二年(1863)探花,历任两广两湖督抚,为清季名臣。曾命人往宜兴制壶,自撰壶铭,故号『壶公』,鉴赏书画法帖喜用『壶公』印。所见传器俱紫泥中壶,『香涛』撰铭,下款署『之洞』。
38:
道光一一光绪间人(约1836—1875),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曾得古铜愙罇,又号愙一斋。同治戊辰(1868年)翰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精训诂、工篆书,草书法山谷,兼擅丹青。嗜蓄书画、碑版、泉弊、钟鼎之属,著有『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等书。藏有供春缺盖树瘿壶,因请人至宜兴依式仿造,别制壶式数种,以贻知交,壶底钤『愙斋』阳文印。
39:
道光一一光绪间人(约1850—1891),江苏松江人。字公寿,後以字知名於世。初号小樵,又号瘦鹤、;横云山民。书法学颜鲁公,绘画兼长山水花卉。著有『寄鹤轩诗集』。曾定制茗壶,自题铭识。
40: 金铁芝
咸丰一一光绪间人(约1852—1908),江苏南京人。号玉道人。能画,以钢刀刻瓷,善双钩法,故其室曰『铁画轩』,兼善治印,与吴石伧齐名。制壶钤『铁画轩』篆文小章。
41:
当咸丰一一民国之世。满州正白旗人。字午桥,号陶斋。光绪举人,由工部主事历官至南洋大臣。精金石之学,珍藏甚富,司『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曾定制茗壶,投赠知交。壶氏数种,俱白泥色微黝,底有『宣统元年王正月元日篆书』两行长方阳文印,盖内有『陶斋』及『宝华董』印,俱篆书阳文。
42: 莫无其
当光绪——民国之世。上海人。为民俗雅土。性嗜盆景、茗壶,尤好裴石民壶。裴石民曾往其府为其作壶而落其款。
43:
当光绪一一民国之世(1889—1968)。是专门从事紫砂刻画装饰工艺的艺人,常用款号有缶硕,漱石,干庭,石溪,企陶,跂陶、友竹、松道人等,以多变的刀法,即运刀的利钝粗细,轻重缓急来表现装饰趣味,主要以素描来表达作者的装饰意图。
44:陈少亭
羽林逸人 陈伯亭之子 任淦庭的师兄. <<丁蜀镇志>>:"陈少亭,清光绪--1953年,为紫砂雕刻名手.晚年弃艺从医...
关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紫砂陶器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古代艺术品,其中陶瓷制品算是大宗,绝大部分是官窑瓷器,也有一部分明清两代的地方窑品种。
故宫深藏紫砂四百余件
明代末期以来,宜兴的紫砂陶器不仅受到文人墨客、官僚富绅的喜爱,而且开始受到宫廷的重视,最早进入宫廷的是以欧窑为代表的宜均,稍后康熙朝的紫砂器皿被选作画珐琅所使用的坯胎进入宫中;雍正朝精选各类名品进贡宫廷;乾隆朝则将当时风靡社会的宜兴制壶名家请进宫中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壶,同时宫廷也开始分期分批地向宜兴订购紫砂,与景德镇官窑瓷器相同,由皇家出具图样,统一样式,统一规格,此种情形自乾隆以后,时断时续,一直到宣统元年清末大臣端方定制的一批刻有「宣统元年(1909年)」款识的砂壶为止,其间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
目前存有1949年以前的旧藏品及解放后至八○年代以前新收器皿共计四百余件,虽说数量不是很多,但品类相当齐全,有各式茶具、餐具、文房用具、清供雅玩等,另有成套的祭器、鱼缸花盆、动物雕塑、仿生果品等。仅以数量最大宗的砂壶为例,就有圆壶、扁圆壶、掇球壶、瓜棱壶、包袱壶、龙凤壶、提梁壶、包漆壶、僧帽壶、树瘿壶、六方壶、扁方壶、方斗壶、覆斗壶、筒式壶、菊瓣壶、莲瓣壶、蟠螭壶、虎柄壶、延年壶、百果壶、竹节壶、梅花壶、砚滴壶、温酒壶等。文房用品有描金堆粉山水人物大笔筒、山形笔架、桃式水盂、螭龙砚滴、圆笔洗、围棋罐、臂搁等。陈设用品有兽耳衔环方瓶、出戟尊、仿古铜花觚、松竹梅花插、葫芦形壁瓶、花鸟壁瓶、四系诗句大背壶、凫形瓶、回纹鼎炉、天鸡尊、鸳鸯式盖盒、海棠式花口瓶、七言诗句对联挂件等。还有一批宫中日常使用的花盆、鱼缸等也独具特色。有乾隆珐琅蓝料彩大花盆,各式大小不等的圆花盆、方花盆、椭圆花盆、腰圆水仙盆、三折斜方花盆、六角形堆粉绘花花盆、八角式花盆、海棠式花盆。
入贡宫廷的紫砂御用器
藏品中绝大部分是清代制品,极少数是明末制品,还有一部分民国初年的制品,最多见的是茶壶和茶叶罐,其次是陈设及文房用品,盘、碗、实用器具数量较少。带有宫廷特色的官制紫砂款识一般钤刻在器物的底部,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制品风格相一致,款识的布局、笔道完全相同,有「康熙御制」、「乾隆御制」、「大清乾隆年制」、「嘉庆年制」、「嘉庆四年淡然斋」、「道光行有恒堂」、「咸丰行有恒堂」、「宣统元年」等数种。名家款识的有时大彬、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候、陈殷堂、陈圣恩、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王南林、杨梦臣、朱石梅、黄玉麟、华凤翔,以及季圣明、邹东帆、杨季初、刘醒民、王竹坪、葛明祥等,还有东溪、少林、冰心道人、石庵、适园主人、仲侯、祖德、友义、海村、松鹤轩、?斋、匋斋、敬业自造、宝华庵、裴石民等。
带有官窑年号款识的紫砂器应是当时宜兴地方官入贡宫廷的御用器,有的是宫廷出样传旨让宜兴定烧的,有的是进呈素坯在造办处二次加工处理的,工序包括:包漆皮、烧器座、加绘金彩、堆粉等。这批进贡宫廷的东西,从坯泥的精炼程度、制器的工艺手段、装饰的题材内容来看,都显示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皇家气派,其真实可信的程度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还有一部分精致优良的茗壶,从里到外光素无纹,质地、工艺都堪称一流,并没有任何款识和标记,此类制品技艺超群,也应归并于宫廷用具的范畴。
我们发现藏品中凡带有名人款的制品绝大部分为1949年以后新收,目前我们尚不能肯定这些是名家的真品,只能参照目前国际国内已发表的紫砂专着,对同类制品的风格逐一加以分析研究,作出客观的介绍和分析。1982年秋,已故的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曾来我院观摩了一部分宫内收藏古代宜兴制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肯定一部分名家制品的真实性,认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独具宫廷特色,极有研究价值。
紫砂壶类别应含宫廷壶
不久前,紫砂陶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把紫砂茗壶的等级类别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和归属。第一类──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讲究内在的文化底蕴,提倡素面素心,清雅宜人,或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切茶、切景、诗、书、画融于一壶,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称为「文人壶」。第二类──具有热烈鲜艳、明丽繁缛的装饰效果,常用红、黄、蓝、绿、黑等彩漆或泥料绘制山水人物、草木虫鱼,或者镶金包银做为辅助装饰,充满自然民俗的市民生活气息,称为「市民壶」或者「民间壶」。第三类──将砂壶进行拋光处理,镶以金口、金流、金柄,有时也用铜锡类金属,风格脱离中国文化传统,迎合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带有明显的异邦风貌,称为「外销壶」。壶是如此,其它器具亦然。我们很赞成这种按等级类别的归纳法,但仍不很全面,建议再补充进精工细作、典雅优美的宫廷壶这一类,因为库藏品中有许多表现当时最高工艺成就的紫砂器,不惜工本,盖世超群,是道道地地的御用紫砂器。此类制品除了带有浓厚的书卷气以外,还有富贵华美的皇家气派,社会上不流通、不得见,其制作水准与官窑一样代表了当时紫砂制作的最高成就,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然而,进呈宫廷或宫廷向宜兴定烧的紫砂制品由于受到最高统治阶层审美意趣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发挥艺术匠师和设计文人的创造才华,很大程度的禁锢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而使制品过于拘谨、规范,出现了程序化的格局。但就砂质的精炼和工艺手法以及技巧装饰上看,都较之其它之类的制品更胜一筹,绝非一般「文人壶」、「民间壶」所能比拟的。由于此类制品外界流散较少,因此对于宫廷茗壶及同类紫砂器的深入研究,应当是当今紫砂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宫廷紫砂器的款识
那么,宜兴紫砂器是何时进入宫廷的呢?根据现有的藏品分析,最早的旧藏品是明代万历前后带釉的宜兴紫砂即所谓的「宜均」,也有做为雕漆内胎收进的,有一件内胎紫砂外雕漆的方壶,壶底漆皮内有「时大彬」三字刻款,隐现其中,据漆器专家分析,从漆质、做工看应属晚明制品无疑。另有几件无款的砂壶砂质及工艺手法较清前期制品简练而粗放,加工不细的质地和不考究的工艺手法非常接近南京吴经墓出土的茗壶,但由于旧藏年代久远,已无法考察出确切的入藏时间,因此,在此只能略作一点推测。现存藏品中明代的很少,可以确认的是一些晚明的宜均,清代制品中清初康熙、雍正的也不多,乾隆时制品不少,嘉道以后至晚清最多,民国也有一些,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清初至民国初年紫砂器的制作水准。事实上,无论是宫廷出样到宜兴定烧,还是由地方官员呈进,做为地方窑之一的宜兴窑都会选择当时最好的匠师,用当地最好的砂泥制作出最精良的优秀品种。这些当时被选中进京的紫砂器均不能铭刻上匠师的姓名,要么按照官窑的格式铭刻帝王朝代款,要么不书款,这一点也是宫廷壶与文人壶的最大区分之一,一般来说,流传于社会的高品味、高档次的茗壶,大多有名家题款,这样可以「壶以字贵,字随壶传」,而宫廷用器的特殊性使藏品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在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康熙、乾隆有年号款,款识大小、布局格式与同期官窑瓷器相同,雍正朝未见官窑款识,乾隆以后的其它各朝代也不多。也许有人会问:清代正值紫砂业的繁荣时期,名家高手辈出,宫廷是使用第一流的紫砂器,怎么会多数没有名家款识呢? 这是因为,首先,清代宜兴窑毕竟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窑场,其社会地位还不如产量巨丰、朝廷重视、吃皇粮的景德镇官窑。其次,当时社会上手工业匠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得到士大夫阶层青睐的名家高手,也只能局限于文人的圈子内,社会地位仍然被限定在封建等级之中。再者,在官僚文人合作的制品中署款,近似一种广告宣传,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宣传了文人墨客的风流儒雅,而当初由宜兴地方进贡给皇室的紫砂器是朝廷的御用品,与其它品类的御用工艺品一样,是不能留有个人痕迹的,只能遵旨书写帝王年号款,或者不书款,一切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书写铭刻帝王年号款的先决条件是在朝廷有旨的情形下,奉旨书写的,随便书写也是不成的,所以当时社会上再有名气的匠人也不敢擅自在自己的制品上署名,将自己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在最高统治者面前留姓扬名的。和景德镇的官窑瓷器不同,乾隆以前的许多宫廷御用紫砂是没有款识的,不能单纯以有无款识而论其价值。有一部分旧藏品中的无款器,藏品的砂质及制作的精美程度与当时的大家陈鸣远、项圣思、惠孟臣、杨友兰、杨彭年等名家制器相比毫无逊色,或者更胜一筹。制砂艺匠们在给宫廷的制器中倾尽了全部的心血,生怕有丝毫的闪失,小心而谨慎、一丝不茍,把毕生的心力和智能倾注于小小的茗壶中,而制作者真实姓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被深深的埋入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