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观察 遇见不同的相见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王国颖 陕西省教学能手
市级学科带头人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这一项专业技能还是在2015年参加技能大赛时,第一次听说。比赛前朋友买了这本《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送给我,当时带着对付比赛的心情,了了草草读完,那时只是在书中寻找一些我自己想要的关键词。时隔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对观察虽然有了些认识,但是理解依然很模糊,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案;虽然有对结果分析的意识,但分析流于形式较为笼统。因此系统的学习观察的技能仍然是我应该进行的必修课,于是利用宅家的时光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品味,希望能从中答疑解惑。
这本书呈现了诸多适合我么一线教师实际操作的观察方法与案例。看到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感觉似曾相识,其实都是我们教学中的现象,看到一个一个观察案例分析,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至深,带来很多启示。
一、全面地了解到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的记录方法。
撰写观察记录的五个步骤——选择目标儿童、撰写目的和目标、记录客观事实、总结行为表现、评价幼儿行为,想必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如何去呈现还需要一步步内化。首先我们可以从重要的偶发事件、集体活动、容易被忽视的幼儿中选取观察对象;然后可以从探究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角度入手,从参照幼儿发展里程碑的知识角度撰写观察目的和目标;在规范、客观、即时、详细、具体的记录客观事实,最后围绕目的目标做结论,评价幼儿并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建议。具体的记录方式有正式的记录方式和非正式两种记录方式共8种记录方法,我们还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进行观察。
二、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就是要我们读懂幼儿。
看不到、听不懂是不了解儿童的表现。不了解儿童何谈科学对待儿童。科学对待儿童需要,梳理科学的儿童观,克服成人思维;掌握儿童年龄特点;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够做到。如书中结合电影《小人国》中的情景通过一个个细节的记录与分析,让我了解到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所呈现的行为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也会拿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自己认为的经验给孩子们贴上一个标签,“她不善于表达”“他就是有攻击性行为老爱打人”“他不会与人交往”……但是看到书中的这些观察与分析后,我才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个孩子展现出来的行为的背后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当我们发现之后,我们应该结合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进行多次的观察与分析,认可幼儿的认知、情绪、交往等多方面的表现,从而进行多种策略的引导。
三、清醒地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让我们学会尊重幼儿。
书中结合《窗边的小豆豆》的“最差的衣服”“游泳池”“真是一个好孩子”“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几个鲜活的案例,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游戏”世界,让儿童决定怎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儿童准备直观、具体、形象、真实的活动材料,调动幼儿的兴趣,防止出现“游戏儿童”的局面——儿童对我们预设组织的游戏主题没有兴趣,只是在单纯的配合。书中关于游戏中性别认识,通过“我是男孩,她是女孩”“过家家”“过分的性别刻板印象”三个观察分析案例告诉我们,在看到幼儿的行为表现与最近发展区存在有差距的时候,或者有一些性别社会化产生的一些影响时,不要急着去否认孩子,而应该通过观察分析本质的原因,通过和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帮助孩子逐步获得性别的恒常性。
再次捧起这本书遇见了不同的相见,我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只是对照理论指标去找对应点进行分析,而是要沉下心来理解幼儿,接纳幼儿,尊重幼儿。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唯有通过观察与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想要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用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持之以恒地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真实生活的场景,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为,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