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8次活动记录

(2018-08-08 02:31:12)
分类: A3项目实施——B5教研活动丰富

城西小学教研活动暨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一

项目名称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制定本学期教研组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2018.03.14

活动地址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参与人员

五年级数学教师

 

        五年级数学组教研计划

                         城西小学五年级教研组20183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将继续以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精神,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实效性、趣味性,落实教学过程,追求教学质量,注重课堂的活力。结合学校工作重点,以课堂为中心,重构教与学的常规,努力提高师生学习生活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目标

1.认真学习并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思路和各线条工作要点,深刻理解学校文化教育内涵.

2.再读课标,继续深入钻研新教材,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力求以高质量和务实、创新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将每位老师获得的有效资源带入教研组,使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充分享受成果的喜悦和资源的共享。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任务及内容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修订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二)认真备课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开展让错例成为有效教学资源的研究,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探索通过师生共同记录错例、分析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和整理,从而有效的避开错误陷阱提高防错免疫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  

(四)进一步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减少不合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学困生转化是教研组不容忽视的问题。本学期初开展学困生状况分析,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排查,认真制定转化措施和计划,因材施教,做到有针对性、时间落实、目标落实、人员落实、过程落实。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转化记录注意跟踪观察,注重实际转化效果。努力转化学困生,争取将优生率和及格率再提高一个台阶。

 

 

 

 

 

 

 

 

 

 

 

 

 

 

城西小学教研活动暨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二

项目名称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解读本册教材第三单元

活动时间

2018.03.28

活动地址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参与人员

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城西小学教研活动暨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三

项目名称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认识长方体

活动时间

2018.04.11

活动地址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参与人员

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集体备课认识长方体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城西小学教研活动暨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四

项目名称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分数的意义》

活动时间

2018.0418

活动地址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参与人员

五年级全体教师

 

集体备课《分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 )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 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 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 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 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www.xkb1.com

3)认识单位“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