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琼花 公开课教案以及实录
(2017-06-15 14:22:17)| 分类: A3项目实施——B5开公课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城西小学
 
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并且把周晔回忆伯父的四件事情概括成四个小标题,读小标题。
那么,在笑谈水浒和谈论碰壁中,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伯父?
生:幽默、有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
 
   
读读,发现了什么?人多,看照片。
看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在来看看,巴金写的一段话。
师:你们和周晔一样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伯父鲁迅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节课我们就要从下面的事例中找找答案
当时,自己的悲痛心情的?出示语句,示范读
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听不到……看不到……得不到……
师:周晔再也听不到伯父爽朗的笑声,看不到,得不到……谁来把她的心情朗读出来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师:周晔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的悲痛心情的?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三个方面、但是没有具体写,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送进去呢?
出示:每当我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响起 
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听到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轻轻读“救护车夫”这一部分,。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能使你产生对伯父鲁迅的爱戴之情的句子划出来)
  交流划出的句子,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你们关注到了句子中的什么?动作,是吗?圈出动词。我们再来读读,动作部分你们来读
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你能试过这样的动作吗,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把身体放低,膝盖弯曲,一个膝盖贴着地面,身体重心很低,支持整个身体,能够立住。而他面前的是一位素昧平生车夫,他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
当时的伯父是万人瞩目的民族斗士,是有无数人崇拜尊重的名流之辈,他就这样半跪在一位黄包车车夫的面前,同学们,这一跪,让你感到了什么?
师:如果你们能读读前后文,联系当时的自然环境,一定还有更多发现?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生:黄昏,寒冷的街头,我冻麻木了,可以体会到时间的久。
师:同学们们,这一幕,发生在寒风肆虐的深秋,在兵荒马乱的街头,伯父鲁迅先生半跪着给车夫包扎受伤的脚,这一幕,你们的印象深刻吗?
这篇文章是鲁迅逝世九年以后周晔写的,这一幕过去九年了。但是作者却说:
出示句子
有几个清清楚楚,他清清楚楚的看见什么,记得什么?
为什么呢?谈谈你的体会
生:……
鲁迅先生心里会想写什么呢?
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的伯父?
生:……
三、关心女佣
师:默读,找找句子,怎么关心女佣的?模拟啊三,用她的口气和角度说说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伯父?
生:用文章的一句话来说,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鲁迅先生就是用自己的一声诠释了他的名言:
这样的人,用我们昨天学的臧克家的诗来表达我们的心情吧
师: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
从这“半跪着”你读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如果,你们能联系上下文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再来体会这动作就更好了。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从环境描写文字中又有什么发现?
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
  师:孩子们,深秋寒夜的街头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幕深深的存在于在周晔的脑海里
 
  发现什么?两个“清清楚楚”为什么,清清楚楚地看到记得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的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课件: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起,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