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雄——《假性亲密关系》
(2017-12-05 09:53: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认真的活着,是一种很理性的生活观念。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你要了解清楚,哪些事情与你的生活有关,哪些选择和行为与你的幸福指数有关。然后你需要按照它们的重要性,相应地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与父母、伴侣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认真地活着,是为了让自己每每回顾过去的某月、某年、甚至一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更成熟。
(一)关于爱情
事实上,合乎普世价值观的仪式并不能保障深入持续的亲密感。
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渐长而增多,相处也仅仅依赖于习惯、义务和责任。
反复在一些琐碎事务上争论,却忽略了对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匮乏和不满足。
真正的亲密,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情感的联结、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
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又找不到谈话的切入点,都有些不确定或者畏惧不前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且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和意图。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往往会在尚未完全理解对方时就开始批判或反驳。这种方式看似能够说服伴侣,让对方在压力之下顺从你的意愿,可是却会让对方害怕在你面前畅所欲言。结果就是你以为你很了解对方,其实他内心还有很多保留的秘密。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分出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
人的情绪不能选择性地屏蔽。当我们压抑那些不良情绪时,也压抑了快乐、感动、幸福和其他积极的情绪。
对自己和对方情绪的觉察、描述和表达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持续的探索尝试一定会带来提高。另外你需要意识到,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在于它理应比普通关系更加容易接纳和宽容双方的情绪表达,而双方应该为构建这种宽容的氛围共同努力。
感情不能用得失、成败来衡量。
情感关系是由情感和关系两部分组成。情感是指爱情,相互爱慕和吸引的感觉。关系指的是两个人相处的模式、方式。关系是否持久因人而异。
完美的爱情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就好比一部电影的优劣,不能用其中某一帧画面来评判一样。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完美的爱情,很多时候始于不完美。相爱的过程,则是一种共同走向更好的尝试。
怎样建设理想的爱情?
首先,两个人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之间会有矛盾冲突,但那不一定意味着我们不适合彼此。
其次,学会不再逃避矛盾冲突。冲突是两个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信号。
再次,学会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探讨关于个人成长的事情。
最后,所有的言行都应该是为了让彼此变得更好。
我们无法真的达到完美,但只要双方都在不断变得更好,便是最真实的完美关系。
不要让自己在感情里过得太舒服,因为沉溺于被爱就是失恋的开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被对方照顾和关爱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却忘了回应对方。在享受美好的时候,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人与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付出是因为在乎和爱,虽然不苛求回报,但是长久单方面付出的一方,难免会动摇。
在你感到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记得问问自己:他是否和我一样幸福?
永远不要认为一个人爱你是理所应当的,大多数努力去爱别人的人,都同样渴望被爱。
要长久地被爱,请一定记得正确的回应方式:看到他人为你付出的努力,准确地描述别人为你所做的事情,描述你接受时的感受,然后真诚地感谢对方的心意。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
孰轻孰重,比较实际的答案是: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同时不要失去补偿或者提升另一方面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明白在和伴侣的相处中,对方的态度和反应并不都是针对你的。有很多人内心隐藏着原生家庭创伤引发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很负面,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并不会轻易流露出来。而亲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距离足够近,被压抑的感受才可能得以释放。
要拥有高质量、低冲突的关系,一方面当然是注重沟通,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升自我认知,化解潜意识中压抑的不良情绪。
在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充分反思之后,你可以和自己的伴侣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
你也可以和伴侣分享当前他回应你的方式,会让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尤其是情绪上的反应是怎样的。
除了分享,也应该向伴侣提出能让你满意的表达,比如把“哦”换成相对更热情的“好哒”。
有了这样的相互了解和分析,你们可以共同商讨,未来在类似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更好地回应彼此。你们可以设计和约定一些特定的行为,以及如果出现回应不及时的问题,可采取的最佳修复方式。
成熟的伴侣是非常善于修复关系的。先从一些相对简单的小事入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得到一些互动中的“额外体验”。
好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们懂得:我们要学会付出代价,做出牺牲,敢于为想要获得的结果忍受痛苦。
坚持和止损的界限在哪里,这是在走进一段关系时就需要想清楚的问题。一段关系对你来说最重要且不可妥协的因素是什么,应该明确。不论你的止损点是什么,明确并坚持它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只会给伴侣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你需要做的就是正面表达你对对方的期望,并且让他看到改变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共情”指的是我们理解并感受他人情绪和状态,并且给予恰当回应的能力。
如果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会发现他的本意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可能仅仅是想要找个人倾诉。
很多人之所以不懂换位思考,是因为他们不善于面对消极情绪,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有意无意忽视消极情绪。无法处理好情绪,不能换位思考,在我看来这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也是一段关系中阻碍亲密感产生的主要障碍。
讲道理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是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却只有共情。
对情绪的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并积累的能力。请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
(二)与自己对话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稳固的关系靠的不是死守,而是持续的学习和适应,这才是情感关系中真正的自由。
要想让亲密感一直存在,关系就必须不断成长。
关系要获得成长,首先是处在关系中的人要成长。
想要的东西往往是某些具体的事物,而需要很多时候则是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对自己和环境需要有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当我们感到自己多多少少可以掌控周遭的食物时,会变得更加乐观,更有信心,更开心也更有动力。
人们时刻需要掌控感,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心理机制之一。
如果你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缺乏自主,受他人牵制,那么当感情的压力来临时,你只能感到压力倍增。而当你习惯了一切由自己决定并承担的时候,感情问题对你来说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
寻找伴侣的时候不要说“对的人”,要说“对的关系”。“对的人”强调的是这个人的固有属性,这会让“对”或“不对”看上去都是对方的责任,而忽略了自己促成“对”的责任与义务。
当我们说“对的关系”时,强调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这段关系中产生的、被爱情滋养出来的东西。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的存在,都变得更好了,把彼此性格里好的一面带出来了,这就是对的关系。
谈恋爱就是要试试看两个人的互动能够创造出什么。如果你们的关系能够为彼此带来积极的变化和成长,那么我认为这段关系很有可能是对的,而且你们多半无须思考就会相爱。相反,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都变得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要失败。
每个人都会带着疑惑、不安和不确定走入一段感情,对的关系不会要求你立刻坚信,而是让你逐渐变得虔诚。用行为、体验和经历来抚平内心的起伏。
要把人视为情感动物。恋爱中的两个人会有各自的价值观和需求,但是渴望亲密和被爱的情感是一样的。在沟通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少一些对言语和措辞的计较,多一些对言行背后隐藏的感情的体会,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容易理解对方了。
当我们去了解他人的心思时,如果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进入他的内心。
当出现矛盾时,我们很容易去挑剔和指责别人,却很少意识到所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都和我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紧密相关。
如果你能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暂缓得出结论,多找几个角度,多提几个有助于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习惯会让你越来也有信心面对未来。
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充满激情,那一定是因为你从这件事情中找到了某些关于自我成长和存在意义的东西。因此,激情可以把你与这件事情的关系从浅尝辄止深化到持久共存。
说干就干,不要等“更合适”的时间去实现你的激情。
无论你做任何事,关注过程中的体验与个人成长都是十分值得的。
人生中的关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不需要刻意地伪装,来获得大量肤浅的、低质量的关系,而更愿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让那些无论如何都会喜欢我的人,早点在人群当中发现我。
失恋之所以有助于人成长,就是因为前后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失恋后的重建,最大的意义在于你有可能因此和自己建立更好的关系。
每人能躲避伤痛,既然受伤了,何不尝试从中得到点什么。
独处时和自己对话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不需要考虑任何人的感受,心里那些最真实的想法才有可能慢慢地清晰起来。
自卑就像是人生路上的那些交通标志,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你的车技、头脑或者旅行的意义,而是在提示你,是时候调整方向了。
其实承认不足并没有那么可怕。
你逃避的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最能解决问题的事情。逃避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拖延和自我欺骗。你需要考虑的是,在你最想逃避的事情上如何获得成功。
走出自卑。是一条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自我价值、重新设计自我行为的漫长之路。
自我认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很多人成年后仍然走不出孩子的角色。探讨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纠结于过去,去讨伐或试图修复关系。
我的所有努力方向,都是指向未来的,是想要和大家探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而不是“父母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慢慢地,你会接受曾经的不完美,而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手上的牌就是这样的了,我要怎么打?
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形象不会突然崩塌,但是他们迟早会走下神坛。我希望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待你的父母。不要再以童年的视角将他们理想化、完美化,让他们在你眼中变为平常人。
认可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能力。并不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在他们缺少模仿对象和相应的沟通能力时。发自内心而又客观真诚地认可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会告诉来访者,不是你不够好,而是父母并未看到你的好。
认可需要换位思考。
让成年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尤其不易。
如果他们确实存在“认可无能”的情况,那么你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因为父母的认可并不是帮助我们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唯一反馈来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会懂得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在高质量的友情和爱情中获得成长。
取悦型人格的人会极力隐藏自己的不完美,担心会被他人嫌弃,但这么做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别人在看到你的不完美之后,是否还会接纳你。
所以想要摆脱取悦型人格,有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就是寻找那些能够包容你的人,尝试着向他们展现你的缺点,从而体验更加真实的认同感。这样的人可以是亲近的朋友,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
发自内心的、依据自己意愿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发自内心的意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持一定的独立自治。
让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持续限制个人的发展,还是让它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动力,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
最好的执行力是对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其实追本溯源,正因为成长于缺少赞美和鼓励的环境,我才会把自己看得很差劲。
当你拒绝聆听这个世界,会失去很多宝贵与美丽的东西。当你认真地聆听,就会发现所有你寻找的东西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
善于聆听是最意外的发现,也是过去十年里最奇妙的收获。
后一篇:【日本】市居爱——《金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