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2016-12-19 14:27:10)分类: 读书笔记 |
不管拥有多少物品,却始终没办法满足。明明知道永远不可能会满足,却总是妄想下一次一定会满足。虽然增加了物品,但仍然事与愿违,不能感到幸福。
“功能性”才是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标准。大家都在为一些“非必需品”而拼命努力工作。
人们拥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物品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此煞费苦心地想要拥有更多物品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想要“展现自我价值”。
我们想方设法地想要通过物品向某些人展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创造力、勤奋和耐心。但透过物品,一切就变得很轻松。物品表达跟内心表达不一样,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可以很快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自己明明处于可以改善的状况中,并且自己有能力去做,却在一次次地体验“无法或舍不得舍弃”的失败后,最后就会放弃改变。
只要弄清楚无法舍弃的真正原因,就能学会舍弃了。世上根本不存在无法丢掉或舍弃的性格,你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是“舍弃的技术”还不熟练而已。
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丢弃东西,不是舍弃的过程花费了时间,而是下定决心舍弃物品花费了时间。
养成丢弃的习惯,丢弃的时间就会缩短。舍弃确实是一门一辈子受用的“技术”。
事实上,舍弃东西会让我们获得更多。我们将拥有超乎想象的时间、空间、便利性、自由和重生的能量。
我们要丢掉的东西具体可见,所以让人犹豫不决,舍弃东西后的收获看不到,所以很难察觉。但是,看不见的收货,比丢掉的东西更有收获。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这样说过:“当人说不可能,只是因为他不想做而已。”
我想说:”没有一个东西是舍弃后又会后悔的。“
减少物品的铁则是舍弃不用的物品和不打算使用的物品。
一年四季都没用过的东西,代表今后也不需要了。一年都没使用也不影响生活的物品,明年依旧派不上用场。请记住,无须留下一年用不到一次的多余杂物。
谁都想住进宽敞的大房子里去,却不是为了自己生活舒适,而是为了“杂物先生”住得宽敞。“杂物先生”就好像是整天宅在家里的啃老族,不仅不帮忙做家务,反而加重了我们的家务负担。你只有两个解决方案可以脱离困境,一个是立即将“杂物先生”赶出门,另一个则是帮助肥胖的“杂物先生”减肥。
与其依赖整理或收纳术,还是先减少物品的数量吧。物品的数量减少,凌乱的概率就会降低。
空无一物的空间更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舒适。
请丢掉“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以后也不会需要。
判断物品去留的一大要点是“现在”自己是否需要。为了未来的“有一天”而保留某件物品,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
当人执着于过去,就无法接受新的事物。
我认为极简主义者的理想状态,就是能列举目前拥有的所有物品。如果是经常使用的、自己必需的物品,理应全部记得住。反过来说,一直被遗忘的物品实际上不是自己必需的物品。
在挑选物品时,触摸着物品,只留下让人怦然心动的物品。
我的“客厅”是街上的家庭餐厅,里面有几个小时也不会累的沙发,或是怀旧咖啡馆,只点一杯咖啡聊几个小时也不会被赶走。我非常了解想叫朋友来家里吃火锅这种心情,但是为了一年可能办不到一次的聚会,你就必须在家里摆放多余的物品,占据空闲空间的情况不断地增多。我以后会这么说:“我知道一家既好吃又便宜的火锅店,我们去那里吃吧。如果没喝够的话,再来我家继续吧。”
将整个城市都当作自己家的“房间配置”,就能幻化出无限可能。
虽然我拥有的东西比较少,但每一件都热爱,它们都有让我爱不释手的理由。只要拥有无可取代的宝贝,你再也不需要其他的。
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或需要这个物品,一个有效方法是问自己:“如果这个物品丢失了,我会不会以同样的价格再买一个呢?”
先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如果遇到使用频率很高、非常喜欢、想要好好钻研或利用的产品,再购买也不迟。
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提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其实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one in one out”法则:当你想要买某样东西时,请先舍弃一样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同一种类的物品中调整数量。
既然想要减少物品,建议采取“烦恼就舍弃”策略,烦恼该不该丢的时候就要选择丢掉。
我也不喜欢扔掉还能用的物品,所以想尽量转让给别人使用。但是,因为想着扔掉物品太浪费,你的心情至今仍被折磨着,这才是真正让人遗憾的事情。
与其拥有两三个不喜欢的咖啡杯,不如珍惜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咖啡杯,天天爱惜使用、细心呵护,绝对能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当你拥有的越多,越无法珍惜陆续增加的每一样东西,意识也变得混乱,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减少物品,并不会降低满意度。
极简主义者并不是苦行僧,我一直如此告诫自己,也在自己的个人简介上写着我是一名“中庸”极简主义者。“比谁物品少竞赛”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凯瑟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的幸福。
什么都不做,悠哉悠哉的时间并不是无用的时间,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的时间。
科学证明,我们需要时间放空。
将物品减少到最少,可支配的时间会增多,夺回被物品占据的时间。“充裕的时间”才是架构幸福人生的根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每天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如果想要养成打扫的习惯,就必须降低打扫的难度。减少物品就可以使打扫变得简单。
积攒在房间里的不是灰尘或污垢,而是放任灰尘和污垢侵入的“自己”。
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性格。通过减少物品,让家务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简单、轻松。打败嫌麻烦、讨厌做家务的自己,能感受“控制”自我的实感。
我无须再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不用管要多少收纳空间才够放东西,也不需要在意客厅有多大。搬家需要的时间很少。舍弃物品后,我获得了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随时搬家的自由。
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这种感觉真好。
对人类来说,物品比经验更容易拿来与人做比较,因此很容易将钱花在购物上,而非投资在幸福持续时间更长的经验上。
实际上,经验带给人的幸福的“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与其为了跟别人比较而不断地买东西,不如提高行动力来不断累积经验,后者更能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既然想一个人去吃烤肉,就去付诸行动。所有人都在醉心于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在乎你在想什么。
与其“不做后悔”,我选择“做了后悔”。
因害怕而不敢挑战,比挑战失败更让人后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做了即是胜利”。
我还认为与其将钱花在物品上,不如花在“经验”和“人”上。享受旅行、接触大自然,才是最佳的用钱之道。
物品极简后,可以提高自己对“欲望”的识别力,可以清楚地判断什么“必要”的物品,什么是“想要”的物品。不仅是物欲,“食欲”也是如此。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饭量,所以就不会吃太多。只拥有必要的物品,感觉“这些就够了”,无须暴饮暴食就可以得到满足。
维系婚姻生活的秘诀就是“夫妻俩有说不完的话”。当两人将时间花费在杂物上,或为了杂物吵架,关在房间独自生闷气,自然就没有时间说话了。
拥有不代表成功,没有也不代表失败。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不要以拥有的物品多寡来评断一个人。
人性天生就有从“习惯”迈向“厌倦”的过程,唯一能与其抗衡的就是感谢。唯有感谢能避免我们将现有物品视为一成不变、理所当然的存在。
我们可以靠自己的行为改变40%的幸福,这个数字不禁让人充满勇气。
幸福不是一座山的山顶,也不是长跑的终点线。
正因如此,人无法“变”幸福。就算瞬间感到幸福,也会立刻习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不是变幸福,而是感受幸福。
我将家中杂物减至最少后,才明白“改变40%”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也学会在“当下感受幸福”。
极简主义不是目的,而是方法。
前一篇:韩梅梅——《我该怎样爱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