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2017-04-09 13:33: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家长必须意识到,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自己成长。
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管得越少孩子会越好。
在每一种介入中,你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不在意孩子想不想采纳,愿不愿意接受。
在你的话语中,我读到了你的立场:若你和孩子意见相左,必须是孩子放弃自己的愿望,服从于你的意愿,你默认你的想法是对的,孩子的想法是错的。
没错,你真正在意的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与其说你关心孩子,不如说你最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得到回报。你感觉自己是富于责任感的妈妈,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是不爱。在孩子眼里你是强盗一般的人,她必须时时提防你、事事抵抗你。这么多年下来,孩子要耗费多少能量来对抗你的干涉,她的心思都被迫用于提防你了,又怎么可能接受你的“关心呢”?
你一定要意识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是你的下属,你必须尊重她的自主选择。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这种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管住嘴,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弱”一些,“无能“一些。请相信你管孩子越少孩子会越好。
在心理上你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去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青少年,不去犯些错,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
关心的潜台词如果包含了对被关心者智商的贬低,怎么能令人愉快呢?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这种虚假的提醒不会真的帮助到孩子,只会给孩子添堵,因为孩子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是不完善的,开始都做不好。
解决思路也一样: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人给你端来饭菜,你闻着饭菜的香气,一心要大快朵颐,却在刚吃半饱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吃一半就行了“,然后把饭菜端走,请问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要记得:她仅仅是个3岁的孩子,请用你的心体验一下3岁孩子的感受,体验一下她能动用的理性和意志力有多大。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家长面对年幼的孩子却丧失了基本的同理心,无意识地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角色上,让“规矩“变成“统治“,让“建议“变成“命令“,让“教育“变成“刁难“。
当你提出这个条件时,你觉得是合理的吗?你想想,一个成年人在干一件有兴趣的事情时,都不想中途停下,现在你要求一个孩子动画片看一半停下,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不履行“诺言“也是出于本能,孩子不会考虑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大,到时能不能控制住自己想看的欲望,小孩子只是走到哪步再说哪步的话,得过且过。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是你挖了一个坑让孩子掉了进去,你注意不到她的年龄,只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要求是否被执行上。
不要孤立地看一个问题,不要轻易评价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诺言。
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