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2016-01-30 11:04:33)
分类: 读书笔记
我一再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感悟童心,因为儿童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和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心灵,这就是艺术。

一些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把孩子当成孩子,不如说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你交往;你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父母创造了孩子,就得唯我是从。这就是现今大多数父母的观点。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被他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奢望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以及精神支柱的缘由所在。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考试成绩刚刚挨了一顿斥责,心里非常难受,进了家父母又是一场冰雹,把那个伤口撕得更大了。孩子是没有办法抗争的,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创伤与扭曲。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苍夷满目?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有些父母担心给孩子慈爱可能会使他们丧失斗志,其实,慈爱与坚强并不矛盾。调查发现,一个从小得到充分爱的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困境时会显得更加坚强。但得有个前提:父母在慈爱的同时也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大量事实表明,这样的父母既能给予孩子亲情的温馨,又能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

我为什么在教育中特别注重提升孩子的鉴赏能力,原因就在这里。一个具有了真正鉴赏能力的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条件,才能分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就是道德认知。只有具有了道德的认知,才能实施道德的行为。所以,对于有鉴赏力的人来说,干坏事反而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说咱们要是能感动孩子,就会成为他的精神偶像。这就是驯养。家里要是弥漫着这样的空气的话,这个家就成了孩子心灵的幸福的港湾。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他多么艰难,受到的挫折多么大,他的心里不会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因为只要他想起我们,想起那个家,再大的难关也能挺过去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但要有无边无际的爱,更要有非常智慧的爱。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一个产品报废了还可以重做,一个人的一生是不能经历这样的过程的。根据经验,我把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三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

我们大人也会常常出错,为什么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呢?人的优点总是伴随着对于缺点的克服而生长出来的,一个缺点都没有的人是平庸的。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那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把孩子终于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根据我的经验,大人越把孩子盯得紧,越想让他优秀,孩子就会朝着大人不愿看见的方向发展。

有些父母从不把孩子当人看,孩子在他们眼里介于植物和宠物之间。爱心上来了就使劲宠着,没有爱心了就踢上一脚;让孩子学东西时就像个粗心的农民,根本不去考虑庄稼是否需要。为了表现大人多么会教育,逼着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们从不考虑。

如果妻子将自己调整得精神愉快,打扮得也很漂亮,家里搞得也很温馨,丈夫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感到很舒服,就会反过来更加关注妻子与孩子,这样就能进入良性循环。如果家庭的氛围发生了变化,再来调整孩子,就容易得多。

调整孩子先要从调整大人开始。调整孩子的关键是调整成人。在于大量家长打过交道之后,我发现,孩子所有的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几乎都会追到大人那里。要是大人调整过来了,调整孩子才会有了可能。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个事实。

许多的父母考虑不到,他们总认为他们的幸福就是孩子的幸福。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想象的幸福与孩子心中的幸福背道而驰。他们误解了孩子的幸福。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了穿好了,在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就幸福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个高分,进入前几名,考上一个好学校,孩子就成功了。至于考上好学校,能不能真正成功,或者说取得了父母认为的成功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成功他们并不关注,而对于这样的成功会不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就更无所谓了。

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是个人,天生就需要这种感觉,孩子尤其这样。人的幸福主要来自于精神满足,你的孩子得不到,他没有一个情感的、精神的家园。所以,他会变着花样寻找,找到了这种畸变的形式。

这就是说,如果父母不能够在精神方面满足孩子,不能使孩子获得幸福的感觉,在物质方面,不论是过分谨慎还是过度放任,最终都会造成孩子对于物质的贪婪。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控制什么就导致贪婪什么。控制他的玩,他就对玩贪婪;控制他的食物,他就对食物贪婪;控制金钱,他就对金钱贪婪;控制他的学习呢,他就对学习贪婪。。。

对于学习的控制,就是不能满足孩子对于学习的需求,就是让他得不到。比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的欲望反而非常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