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松浦弥太郎——《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2013-11-25 08:57:3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松浦弥太郎:著名作家,百万畅销书作者。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

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生活小哲学影响了数代人。

**************************************************************************************************

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

那么,我们究竟是在害怕什么呢?我认为那便是“恐惧”和“寂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畏惧这两件事,但是会感到恐惧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这是生而为人的宿命,也是人活着的证据。

 

重要的是,我们得去接受自己并不强大、自己很脆弱的事实,并且明白想逃避“恐惧”和“寂寞”是不可能的事,你愈想逃,这两种情绪愈容易紧紧跟随你。

那么,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两种威吓自己的情绪呢?请放心吧,这并不是太难。首先,你绝不能逃避,要坦然接受。你得去承认那些潜藏在自己心中的“恐惧”和“寂寞”。更进一步地说,你只要和这两种感觉当朋友就行了,就把它们想作是理所当然会出现的情绪吧。

 

神明的规则是希望你能珍惜地品尝自己被分派到的水果,但如果你抱着“好想吃覆盆子”的心情咬下自己的苹果,你就感受不到苹果难得的美味。如果你抱着“真想要苹果”的念头,一把紧握手中的覆盆子,柔软的果实可能就被你捏烂了。

别人和自己明明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却为了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烦恼,这只会让你自己白白受苦。神明赐给你的果实和他赐给别人的果实是绝对无法替换的,因此细细地品尝属于自己的果实,才是最好的做法。

 

无法喜欢自己的人,同样也无法喜欢自己。

 

你不必过度害怕表明自己的意见。只要你一息尚存,就算你一句话都不说,也会有百分之几的人对你做出“讨厌”的评价。所以,千万不可以为了减少讨厌自己的人,因此失去更多会对你说“喜欢”的人。

你愈是害怕与众不同、担心被排挤,你便愈是不容易交到朋友。被讨厌或被喜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因有人讨厌你,所以才会有人喜欢你;有人喜欢你,所以才有人讨厌你。我认为大家最好先知晓这个处世准则。

 

现在是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但正因如此,我更加觉得交朋友应该要走出家门。不是使用电子邮件,不是透过电话,而是直接与人见面,面带笑容地打招呼,注视着彼此的眼睛说话。直接与对方见面,才是交朋友的大原则。

 

面对自己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异常艰难的事情。

 

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满了外来的刺激和他人的影响,很少有时间能够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给各位的建议是——一个人去旅行。

旅行很容易便能达成,你也能因此了解到自己软弱的地方、坚强的地方,擅长的事情以及不拿手的事情。

一个人去旅行吧。

目的地选在自己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的国度是最理想的。

 

先下手为强,确认工序,万事俱备,仔细作业。

 

无论你有多聪明,终究会有你不懂的事。

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事,抛开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便会得到迈出脚步的勇气。

但即便你踏出第一步,依然不能保证你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只不过,如果你不迈出脚步,你就无法抵达任何地方。如果你不行动,事情便无法开始。并且,只要开始行动,你绝对会有新发现。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你便能找到自己的下一步。

反复的行动与发现。

或许这才是抵达自己梦想之地的唯一方法吧。

 

只要你行动,你的脑中自然会开始浮现计划,脚踏实地的感觉也会带给你自信,这样一来,你心中“担心自己会不会成功的不安和寂寞”想必也能渐渐缓和下来。

 

去踏出你的第一步。

有很多时候,勇气不是从你的脑袋里生出,而是从你的脚下涌现的。

 

没人打电话给自己,甚至连电子邮件都收不到。在那种时候,人便会有所认知:除非自己主动打电话,主动发电子邮件,主动打招呼、与人见面,否则自己一直都会是孤独的。

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代表你已脱下童年时代的救生圈,开始独立。我认为能接受人是孤独的,便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在你为了填补心中的空虚去和别人见面,不断地朝外部寻求安慰之前,你得花时间好好面对自己,与自己交往。

试着彻底面对自己这个人吧。生而孤独的我们,只有自己才是我们到死为止的伴侣。

置身在群体中确实会感到安心,与亲密的人在一起的确很开心,但这些关系都可能在一瞬间不复存在。转而对自己多抱一点兴趣吧。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好好爱自己吧。

 

但真的必须仔细检视的应该是自己的“眼睛”。

是否还炯炯有神呢?眼神有没有失去了好奇心?是否还保持年轻?

为什么?因为眼睛是判断你心灵老化程度的量测计。肉体的衰老无可避免,但你的心却可永葆年轻。

那些看起来愈活愈年轻的人,是通过许多人生经验和见识,获得了免于年老的自由。他们能够像小孩一样天真无邪,渴望学习新的事物,眼神总是洋溢着好奇心。

 

人生便是不断的学习,或者便是一种人生的进程。

 

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职位,都不应该以“因为要工作”为理由而选择牺牲健康。

 

只要珍惜对待,你的身体也会认真回应你。

 

想要保持健康,就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感谢自己的身体。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只要你把自己的健康看得比工作优先,比享乐优先,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你对疾病的不安也会渐渐随之消散。当然,有时候无论自己再如何小心,还是可能意外感染疾病,但我相信一定能把病情控制在最低限度。

对身体抱有更多感恩,也能帮助你消除对疾病的不安和寂寞。

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就算我们没有意识到,心脏依然在跳动,身体仍旧在呼吸,毫无懈怠地继续进行各种延续我们生命的活动。

 

人在健身的时候,会为自己想锻炼的部位多加一点负荷。如果想锻炼手臂,就多活动手臂肌肉,直到有点吃力的程度。如果想锻炼腿力,就积极摆动双腿,直到自己精疲力竭。

那些承受痛苦的部位正是因为承受了痛苦,才变得更加强壮。

困难也是一样。你之所以会觉得困难,或许是因为你正在补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一切的折磨,或许都是用来锻炼自己弱点而量身打造的试练呢!

 

碰上痛苦的事情,我希望自己不要心怀怨恨,而是能够感恩地想:“谢谢,让我得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遇到的一切人事都当做礼物收下,他就能变成一个很棒的人。

人生就像一阶一阶地爬上楼梯,克服了一个困难,又会有其他困难接踵而至。困难永远不会消失,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我们一面生活一面成长。

 

我觉得没有痛苦,也没有辛劳的人生很无趣。

 

如果要为自己花钱,那就把钱用在维持健康、让自己能精神百倍地工作、能提升自己的事情上吧。

 

贫穷与否,是由自己是否满足来决定的。金钱、房子、生活用品,如果你一味向外寻求物欲的满足,那你到死都会是贫穷的。因为无论你拥有多少钱、处在多么得天独厚的环境之中,你也不会满足。如果你只是想比别人拥有更多东西,欲望只会无穷无尽。

所以,请更专注在自己的内在吧。如果你能在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上找到价值,你便能和贫穷永远说再见。就算从世间的标准来看你很“穷”,你依然能过得心满意足。

 

每个人都会有讨厌自己的时候。

没有自信,厌恶自己,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遇到这种时候,就去做一件可以立即执行、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吧。

像我的情况,我会去做美味无比的煎蛋卷。

像这样安慰自己,原谅不完美的自己。

 

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发言、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全部都是身为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但长相则另当别论了。

唯一必须为自己的外在负责的部分,是自己的服装仪容。穿着整洁与符合社会礼仪的服装,是成人应有的教养。

 

人的一生中,除了生小孩,至少会有一、两件是是只有你才能做到的。这些事和你有没有生小孩无关,使你能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至于人生的目的为何,答案因人而异。

不过,无论个人的目的为何,要达到目标有个共通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爱自己。

 

幸福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

但要过得幸福有个共通条件,那就是——要活得像自己。只要能活得像自己,或许终有一天你能达成自己的使命。

 

如果你真的想实现梦想,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竭尽所能地过好今天。与其一味向往未来,不如更加珍惜品味今日一天所得到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只要竭尽全力地过好今天,明天自然会到来。如果明天也是全力以赴,后天自然会到来。经过这无数的反复,你的梦想自然而然便会实现。

只要竭尽全力地过好今天,就算只有小小一步,你也确实在向前迈进。由于你始终毫无懈怠地踏出脚步,一点一点地朝梦想前进,自然而然地,你心中那些对明日的不安、对未来的恐惧,也会渐渐消散。

 

自己投资漫长时间、脚踏实地地完成的梦想,才算真正属于自己。这道理就像花一年苦读的学问,不会那么容易便忘掉。

 

模糊不定的不安:觉得自己仿佛茫然置身在黑色的云雾之中,却又不知是出自什么原因。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不安,又为何会感到寂寞、感到恐惧。

碰到这种情况,我会选择行动。因为光是用脑袋想,不安和寂寞的情绪并不会消除。因此烦恼到某个程度后,我就会思考“我该怎么做?”

只要行动,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持续努力后,你将会有新发现。我觉得全力以赴地过好每一天,便是指这个过程的反复。

 

那些令你感到不安的事,令你觉得寂寞的事,全都写在纸上吧。向别人倾吐也是一种做法,不过就如《安妮日记》里所写的,“纸张比人类更有耐心”,不管你心中有多少话,纸张都愿意倾听。

你也要知道,如果只是抱着膝盖等待某人伸出援手,期待对方治愈自己的不安和寂寞,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严于律已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松浦先生的这句话,足以诠释他的整个生活美学观。

 

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工作品味,要比在例行公事上花费数小时来得重要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