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趣品人生》

(2012-07-20 09:10:42)
分类: 读书笔记

序   做一些无用的事/ 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们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来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人或事,真的无用吗?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一)一山一水一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

    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在我看来,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别看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别想挣钱,开始的时候挣钱是为了花,挣到最后它就是个数字,那就变成了金钱的囚徒。有些人一辈子执著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痴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这时候,“我”就丢了。

    为什么想和朋友们谈一谈生活方式呢?为什么想在当下说一说中国人的闲情雅致呢?

  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人生长路漫漫,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值得去尝试。

    人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这种“停一停”能让我们充充电,让我们歇歇脚,让我们静静心,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让我们向前望一望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在亭子里喝一盏茶,养一会儿神,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过程本身也是意义,这一路上每一步,真实都是风景。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甚至不是具体的一段光阴,一盏茶、一杯酒、一段琴曲、一片山水意境,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为了上路时走得更轻松,且自停一停脚步,不要丢了赶路的自己。
    王维有诗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多么细腻微妙的人生体验:林间小径,天气晴好,而山岚雾气重重,走着走着,衣襟不知不觉中竟然变湿了。

  坐在客厅里看旅游风光片,躺在床上翻旅游杂志,能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在如此干燥、喧杂、空气中充满尾气灰尘的都市中,能有此体会吗?不走进山中林间,怎能知道流淌在你眼前苍翠欲滴的颜色,原来是可以沾湿衣襟的?

    我们一次次出发,是为了一次次归来。人走出去是为了寻觅,而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当我们从山水自然回到岗位上,回到角色里,心或许就多了一份从容。

    我们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最终还是要回到今天。回到办公室,回到家里,我们又看见了喧喧攘攘,又看见了无尽烦扰,又看到了各种心机和谋略,又开始担忧房贷没有还完,担心孩子成绩会挂科,担心自己职位被人觊觎,担忧家庭矛盾如何化解,担忧自己身体的病痛……一切困顿和矛盾并没有因为我们去亲山临水一番而消失。但是,如果你真正敞开心扉,游历归来,心境定有改变。即使你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但你已能在生活中发现趣味了。
    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我们能够抓住的,往往不过是这样一个个“此刻”而已。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然而,我们的“此刻”却常常在惶惶然中悄然流逝了。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

  

(二)茶之味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世人忙忙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我很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你可以得到些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入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

  最后一个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

    大家可能会说,世事不可预料,如果心变柔软了,该怎么去担当啊?在我看来,人在成长之中,意志会越来越坚定,而心灵却越来越柔软。意志不坚定,无以穿越千难万险;心灵不柔软,怎么去感知爱和美、慈悲和温暖?若能让坚定的意志和心灵的柔软结合起来,生命就能体会到一种通达的境界,就像慢慢溢出的茶香。

    有这样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

    让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有三锅沸水,往里面放三样东西。第一锅里面放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里放一根胡萝卜,第三个锅里放一把干茶叶,盖上盖子,让沸水去煎煮。相同的时间之后,掀开盖子看看结果。

    第一个锅里的生鸡蛋,原本是流动的、柔软的,煮熟后剥了鸡蛋壳就会发现,蛋清变硬了,剥开蛋清,蛋黄也变硬了。在生活中,有些人被煮成了铁石心肠,不柔软,不慈悲,缺少同情心,容易以偏慨全,他们就是被生活给煮硬了。

    再看第二个锅里,胡萝卜生的时候鲜鲜亮亮,有款有型。可煮上一段时间,就成了烂糊糊的一摊胡萝卜泥。生活里,同样有这样一些人,善良本分,随遇而安。在单位里听从领导,在家里都为孩子的前途,已经疲惫得忽略了自己心灵的梦想,这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

    除了变硬和变软,生命还有第三种形态吗?再看第三口锅里,一把干茶叶,投入沸水之前,形状最难看,分量也最轻,而在沸水的煎熬下,那些干燥的、皱巴巴的叶子,变得滋润、丰美、舒展了。更重要的是,它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

    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与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

    曾经看过泡茶的高手,将紫砂小壶用滚水一点一点地烫开,再往滚烫、干燥的壶腔中,放入八十年的陈年熟普。然后,盖上壶盖,继续用滚水浇在壶身上。壶内是干燥的,滴水不入。这样一直浇着,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老茶在岁月中沉睡太久,需要慢慢唤醒。

    世事烦扰,今天的 人们,日子过得大都不太从容。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惜工作日的早晨,我们大多是被闹钟惊醒的。惊醒的人,心会轰隆隆跳得很急,怔怔然不很安稳。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一壶滚烫的沸水直接浇在老茶上,一下子惊醒的老茶也会心悸神慌。

    用滚水浇在壶身上,用紫砂传导的热度去烘焙它,过十几分钟,轻轻揭开盖子,你会发现,茶上没有一丝水渍,而茶香扑鼻而来。这就是岁月醇厚的味道。

    听别人说绿茶如何清冽,乌龙如何甘醇,熟普洱如何丰厚,不过都还是别人的感受,唯有亲自品尝,才会有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感悟。

 

 

(三)代后记  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

    于丹:每个人,就像您刚才所比喻的,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桑塔纳,毕竟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将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

    泽道法师:人们惯常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是由于欲望的膨胀。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欲望用什么来满足。你可能需要一部车子来装满它,可能要有一栋别墅来填充它,需要某种社会地位来衬托它。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必然都是有限的,但你的欲望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这个沟壑永远无法填满。反之,用无穷的欲望攫取有限的资源,人永远都在失望之中。所有大多数人就缺乏幸福感。

    想上上不去,想退又退不出,上上下下,几经折腾,屡战屡败,信心受挫,内心充满烦恼和苦闷。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使命。人到了不惑之年应该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时应该懂得倾听内心。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只会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将超速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控制住。

    于丹:个人的欲望,家庭的责任,让每个人都变得疲惫不堪。我理解你刚才讲的,彻底消除欲望是违背人性的,但欲望可以用理性去控制和判断,把自己的修养提升上来,将欲望降下去,让二者在一个适当的地方相逢。人如果不思进取,不努力,不奋斗,势必会辜负自己,辜负这个时代。进取与知足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关键是如何达到一种平衡。幸福感就是一种平衡。

    泽道法师:知足常乐,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我有三餐,粗茶淡饭就足矣。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这需要综合考虑、考量。比如说,你的学生在北京一定能有所发展,但要拼命努力才能达到。可是她的身体有局限。而以她的能力和水平,放在一个小城市里,就游刃有余。在大城市只是一颗星星,在小城市也许就是一轮圆月。二者之间的选择没有定论,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也要考虑自己内心的追求,然后做出取舍。不该取时拼命想取,该舍时舍不下,这只会拖累你。

    当下之人为何显得浮躁呢?根本原因就是小聪明太多,而没有大智慧,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形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形烦恼和纠结又涌上心头,情感得不到慰藉,心灵无所寄托。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理想和现实,该如何统一?如何得到升华?很少人去思考。

    于丹:人对时间的感受颇有意思。很多人对未来有十分清晰的规划,对过往的记忆如数家珍,清晰明了,唯独对当下是混沌的、茫然的。但是,时间就在混沌茫然中瞬息过去了,变成了一段记忆。如何能让大家珍惜当下,在人生匆忙劳顿、忧愁苦病中,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呢?

    人们不愿意降低速度,是因为眼里只有终极目标。比如许多家长不断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名牌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吃多少苦都认了。为了上名校,未来找一份好工作,将童年、少年时代所有的成长乐趣都放弃了。人生之路,事业之路,不断提速,为了尽快达到目标,路边风景都被忽略掉了。但是,过程本身没有意义吗?

    什么是当下之心?遇到了不可抗力,就焦虑、困扰吗?就疯狂地给不同朋友打电话求救、诉苦吗?

    泽道法师:有人问,平常人的幸福在哪里?我对他们说:在平常心。用什么东西来养这个心?是用汽车来养,用书本来养,还是用性情来养?每个人养心的东西不一样,寄托物不一样。总之,这个养心之物,要容易获得,而且成本要最低。

    因为成本低,所以容易找。要是用豪华汽车来养就麻烦了,一种档次的汽车玩腻了,就要想更高级的车;用别墅来养也可怕,因为别墅也要养,住别墅要养别墅;用名利来养心,就更是没玩没了。养心的方式有许多种,诗歌、绘画、阅读....都可以用来养心。买几本书花不了多少钱,练习书法也花不了几个钱,学唱几个小曲不需要花多少钱,但都可以养好心。

   寻求快乐有两种渠道,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向外求索,能不能获得快乐?当然能够。但是,快乐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而且是短暂的。如果你调转方向,向自己内心去寻找,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常说心路历程,但这一路上的景致却少有人关注。我们早已习惯向外,就像我们的眼睛,长出来就是向外的,耳朵听的是外面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是外面的花香.....总之,我们的感官都是向外的。什么时候能够将眼光折返回来,观照内心,将心灵之门打开,就会发现风景更胜,更为无限。无限风光在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