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让天赋自由》
(2011-12-20 11:09: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 随着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失去了许多潜能,并且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最终结果就是:许多人从来没有开发过他们真正的天赋,当然也就无从知道他们真正所能达到的成功高度。他们从来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好比学生,他们都想弄明白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好比上班族,他们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但是也不知道能使自己满意的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些人,他们简直就不能想象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事情。
- 我用天命一次来描绘一种境界,在那里,个人的天命使得我们喜欢做的与我们擅长做的完美结合。
- 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有一个人发现了她真正的爱好。她所需要的只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 这些例子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相同的:他们都发现了自己天生就适合做的事情,并满怀激情地去努力,最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极大的个人满足。我通常把这类故事称为“顿悟的故事”。因为他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并且,这种启发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并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变得不同。
- 要找到自身的天命,首先得明确自身独特的才能和爱好。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找到天命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人对自身潜能缺乏认识。
- 现实的教育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去寻找,而且,通常情况下却起着相反的作用。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只重视学生某一单方面的才智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或者说是漠视了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能力。而被忽略的那些才是真正能为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带来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能力。他们似乎相信,只要用全国统一规定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教材来培养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能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对未来更有把握。这种思维的致命错误在于严重低估了人的潜能。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树立标准考试的无上权威,消减那些自认为不重要项目的基金资助,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没有丝毫的想象力,也没有任何的灵感可言。
- 未来新增人口将会使用的技术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他们即将从事的工作也是如今尚不存在的。我们不知道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对未来更有把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身更灵活、更有创造性。
- 我知道许多人天生擅长一些事情,但是却并不觉得那是来自生命内心的呼唤。找到天命还需要一样东西——爱好。找到自身天命的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一种深深的喜爱。如何抓住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期望。
- IQ测试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数据都只能证明一个人在特定数学和语言推理考试上的能力。换言之,它只是衡量了某些类型的智商,而不是全部的智商。人类的智商是多样的并且是多方面的。
- 智力的展现方式可能跟数字和文字关系很小或者一点关系也没有。
- 事实上,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涉及智力的事情,都需要创造力。
- 想象力,不仅能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经历过的事情,而且能让我们想像未曾经历过的。
- 不管你今天早上起来正在担心什么,克服它!因为,要是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去考虑,这点小事又能有多重要呢?重要的是让心安宁,然后继续前进。
- 左脑主要涉及逻辑思维、理性推理——通过语言、数学性思维等等进行;右脑则涉及对图像以及人脸的识别,主要通过视觉、空间方位以及运动感来进行。
- 我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决定着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身的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既能监禁自身也能解救自身。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思想,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
-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并不能保证你时时刻刻都身处灵感之中。有时候,情绪不对,时间不对,灵感就是不来。但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不再强迫自己往下写作。
- 当你开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不见了,几个时过去了,感觉只有几分钟。
- 人们进入忘我境界时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拥有一种自由和真实的感觉。
- 每当我在努力探索并向人群阐述某些观点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更快更流畅。
- 人们对目标的追求行为在无意中带来了秩序,因为,此时的人们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于手上的事情,一时之间就忘记了其他所有事情。
- 身处天命,特别是处于忘我境界之中,并不会从你身上带走能量,而是给予你能量。
- 即使是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所热爱的活动也会让我们充满能量,而我们不热爱的活动既是是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去做,也会在几分钟之内让我们精力耗尽。这是到达天命的关键。
-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如果我不用担心如何谋生或者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最可能做什么事?
-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当自己或者别人的潜能显现时,用孩童般天真纯朴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身的未来、孩子的未来以及同事和邻居的未来。这就需要你深入你的孩子或者那些你关心的人的内心去观察,而不是抱着他们可能是什么样的人的态度去接近他们,试着去真正了解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想要做什么?哪种事情是他们最愿意去做的?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我们也需要确定,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 志趣相投的人跟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样,也最让自身感到轻松自然,这些人肯定了她的才能,激励着她的进步,影响着她的成长,并且驱动着她去做最好的自己。
- 找到自己的部落对于寻找自身的天命至关重要。
- 第一个概念是“领域”,第二个概念是“圈子”。领域指的是人们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及其学科门类——比如表演,摇滚乐、商业、芭蕾等,圈子则是指参与这些活动的人。
- 与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紧密相连,会让你确信,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因为,你知道还有许多像你一样的人,当很多人不理解你的爱好时,你知道还有一些人会理解。
- 有时候,你想要有人陪伴,而有时候却想独自清静清静。
- 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成为运动迷或者影迷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去个性化”。这意味着通过成为某个团体的一部分而丢失了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极端形式的区个性化会导致暴民行为。
- 他突然意识到做这件事是有可能的,而且自己做这件事也是可行的。
- 有时候,挑战来自于内心,来自于自信心的缺乏或者对失败的恐惧;有时候,那些跟你最亲近的人以及他们对你的印象和期望才是你真正的障碍;也有时候,障碍并不是你所认识的某些人,而是你周围的大众文化。
- 那些试图剪短别人翅膀的人总是有着一些很复杂的理由,比如,你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可能跟他们的利益不相符,或者有可能增添他们生活的复杂性,这些都是他们觉得不能承受的。不管什么样的理由,阻止你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或是阻止你去追求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是你感受到挫折的深层次原因。他们可能根本没有蓄意要阻止别人。你可能也只是简单地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张由社会角色和期望编织成的自我谋生的网络中。许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天命,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或者说没有自信跳出自己建立起来的那种人际关系网。当然,有时候,你深爱着的人们会真诚地认为你可能是在浪费时间和才能,因为你正做着的一些事情是他们所反对的。
- 当与你亲近的一些人阻止你走某条路的时候,他们通常都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你好。对某些人来说,为了避免鸡飞狗跳的局面,选择已经经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配偶批准的道路,可能更容易一些。但这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
- 他们中每一个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权衡两者的代价:是漠视自己所爱的人代价高?还是放弃自己的梦想代价更高?
- 赫芬顿知道,成功最大的阻碍可能就是自我怀疑以及别人的反对。作为女人,我们之所以会阻止自己去尝试一些新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想冒失败的风险。而正因为我们将周围人的赞同看得如此重要,我们才渐渐地变得不愿去冒险了。对于成为一名领导者,女性依然有一种令人不悦的联想。在内心里还是有某种恐惧,害怕如果我们真的很有权力了,我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的、强势的或者尖锐的——所有这些修饰语都与我们的女性温柔特征相违背。
- 因为我在希腊长大,所以我也就没有被各种各样固有的观念给压倒。克服别人的批判远比克服自己的批判要容易得多,自己的判断才是我们内心恐惧的真正来源。
- 她让我明白了失败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一部分。
- 所以我们可能为了与同龄人继续待在一起,而违背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愿。他们曾经是他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得不远离的一些朋友。
- 在我们的社会中,趋于一致的趋势是如此强烈,那些相当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都宁愿指鹿为马。
- 群体迷失: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同意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其他人可能想去做。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过得快乐。有可能圈内的一些人心里也不同意,但是又害怕单独站出来与团体对抗。集体性思维会损害团体的整体力量。
- 对我们来说,团体好的一面就是它可能会是某种巨大的支持力量,而坏的一面就是它鼓励思考和行为的一致性。发现天命就是发现真实的自我,如果你陷入团体被动的一致性中,你是不能找到自身天命的。因此,你也不可能在一个群体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一种口音,以及某种说话方式时,我们也在学习相应的思维、感觉以及叙事方式。
- 东亚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的人们。西方人则更关注个体以及中心事物,因为西方的各种文化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而且关注自身比别人要多。
- 所有的文化——以及亚文化——都会滋生一些约束规则,如果个体的爱好与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相冲突,这些规则就会阻止个体找到他们的天命。有些人出生于一种文化之中,最终却更适应另外一种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鲍勃迪伦必须离开希滨,以及阿里安娜要离开希腊的原因。寻找自身的天命有时候需要冲破自己的母语文化,从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 你打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尽管,找到自身天命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要想获得这些回报,就意味着你必须坚决地抵制那些强烈的反对。
- 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 让我们能更容易地发现新机遇的一个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这么做能让人们发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 罹患小儿麻痹症为我打开了更多的可能之门,而不是只有那扇被它如痴坚决地关闭的足球之门了。
- 我也明白我会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 我真的认为是这些知识将我推向了自身独特的创意之路。
- 我们所有人都能适应生活中的境况和现实,而且,我们也能改变它们。那些找到自身天命的人更有可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产生一种清晰的认识,也会为实现这些理想设定一条路线。他们知道爱好和天赋是极为重要的,他们还知道,在决定我们能否找到自身的天命,并且过着理想生活的事物中,我们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对待自身的态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 他们必须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以及绝对要做最好的自己。
- 通过亲自的、实际的帮助,他使我从早期身处特殊教育的最后排走向了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全新人生历程。在发现别人身上的潜能,并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真正的自己方面,他是一个启迪人心的榜样。
- 至少,好的引导能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目的感。
- 我还不知道有哪些测试或者程序软件能区分出这些细微的、个人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却将潜在的、强烈的爱好与一般的兴趣区分开来。
- 这些潜规则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读者并不是按照这些潜规则来选择书籍的。伊恩从不相信这些规则,他只决定要成为一名出版商,而且只出版自己热爱的书籍。
- 甚至有这样的可能,你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命就是去作为别人的导师。
- 苏珊•杰佛士将近40岁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写作的职业生涯,她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小时候,她就爱阅读。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蜷缩在自己安静的房间里,手握一卷书,安心地阅读。长大后在鼓励下邀请担任医院的执行董事。起初,她迟疑了一下,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一份非常重大的工作,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很好地掌控它。但是,最终她同意了。那时她离婚了。她说“厌倦了为自己感到难过,而且也知道自己必须去寻找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心灵之旅的开始。”10年间,她成了“进修狂”。
- 有些人会感觉像是被锁进了自己的生活中,他们衷心希望能做一些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是在39岁、52岁或者64岁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他们又觉得机会已经流逝了,觉得太晚了。——你觉得突然将你的人生转向一个新的方向是不太现实的,可能觉得已经错失了去追求自己理想的好时机。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晚年才开始追求自己的爱好的。如果你看到了一个使梦想成真的机会,你很可能就会看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必须去走的下一步。
- 生理年龄只是度量你自出生以来已经成长了多少年的一种方法,当提到健康与生活质量时,年龄是完全相对的。我认识许多同一年龄段以及同一时代的人,在情绪和创造力上却相去甚远。
- 我的母亲尽管年老,但是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能量从未减弱,她总是在从事新的计划,学着新的技能。
- 将这些晚年取得成就的人与你认识的那些在三四十岁就提前辞职的人相比,谁看起来更可能会陷入一种乏味的生活?谁更可能错失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如果你现在50岁,定期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身体,饮食良好,并且对生活有一种持久的热情,你可能看起来会比较年轻。
- 美国70%的老龄化并不是真正的老龄化,而是退化,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自然界并没有为我们任何人准备下这些疾病,都是我们自己出去买回来的这些痛苦。
- 改变自己真实年龄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锻炼和饮食,从生理上更好的照顾自己。不仅生理健康会影响我们思维以及情绪的活力,我们的态度也能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笑声具有明显的抗老化作用,保持求知欲也也很重要,冥想也有好处。
- 我们对语言的学习能力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限制。在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可能去学习环境里的每一种语言。年幼的孩子们倾向于学习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语言,而且能够毫不费力地在这些语言中来回切换。
- 神经修剪——它关闭掉那些我们不再使用的通路,以便为我们以后会定期使用的神经通路的扩张腾出空间。研究还显示,如果我们持续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使用大脑,当我们变老时,大脑依然在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即使年事已高,大脑的创造性功能依然保持强健的活力,我们能够同通过有意地锻炼来恢复和更新自身许多潜在的能力,就像体育锻炼能够恢复我们的肌肉一样,智力锻炼能够恢复我们的创造力。
- “太晚”在各个时期都会到来,这取决于你在哪些领域寻找自身的天命。而且,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甚至还未曾接近“太晚”。
- 老年人与儿童一起互相阅读学习计划实施时,使得老人重新回到了生活之中。与以往整日消磨时光等待必然会到来的死亡消极生活不同,现在,他们有了一个让自己在清晨早期的理由,而且对于新的一天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也有了一种美好的期待。孩子们也学到了一些别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格雷斯生活重心重新建立了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而在西方世界里,我们的惯例确实将这两代人分开。
- 当我们花点时间跳出例行的生活轨迹,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时,并且重新拾起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被我们丢在身后的爱好(或者是从未追求过的爱好)时,那些不寻常的、能够提升人生价值的事情可能就会在此时发生。
- 对于专业余人士来说,闲暇并不是消极的休息时间,而是积极的参与。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的工作定义着自身——即使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并不能展现我们真实的自己。如果你的工作令人感到不愉快就让人沮丧。如果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能身处自身的天命之上,在别的地方去寻找自身的天命就显得更为重要。
- 你付出110%的努力,你就会变得强大而有力。在商业中,需要的是力量、是自信以及所有类似的东西,但是舞蹈需要的却是柔弱、是感性、以及一切柔软的东西。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是,对于这两种极端,我都很享受。
- 他们有着更多只是会了快乐而做的事情,他们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比如在特定的某一天或者一个周末,去做一些有趣的、让人振奋的、令人愉悦的活动。
- 发现天命并不能保证你变得更加富有。也不能保证能让你更出名、更受欢迎。在人生的任何时期找到自身的天命,都能够转变我们对自身的看法,无论我们是专职还是兼职从事这份工作,它都能影响我们的整个生活,并且也能影响我们周围人的生活。
- 但是有太多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中途离开学校的学生,都不确定自己真正的才能是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要朝哪个方向走。
- 教育原本应该是将我们带向自身天命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却起着相反的作用,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 明摆着的事实却是,如今的大学学历价值已经所剩无几。大学学历曾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通行证,但是,现在,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签证,只能让你在就业市场里暂时停留而已。主要是因为现在有大学学位的人比以往多得多。
- 最强有力的方法是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杰出教师的地位上加大投入。但是,现实中却有着大量拥有标准化课程框架以及标准化测试的烂学校。事实上转型的关键在于让教育个性化,而不是去提供标准化教育。
- 教育原本就应该是开发人类各种潜能的一个过程。在通常情况下,它都没有起到这种作用。许多人都说,他们完成了自己全部的教育却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后——从他们所受的教育中康复后,才发现了自己的才能。
- 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孩子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兴趣才是教育需要真正培养的东西。
- 当大多数的国家应该让他们的学校采用质量保证的米其林模式时,他们却让学校遵守着快餐店的模式。教育的未来在于定制而不在于标准化,不应该推行集体性思维和“去个性化”,而应该以灵活的方式深入探索人类多元化的潜能。
- 找到自身的天命,对于发现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以及真正的自我都极其重要。是一个关于你自身、你所认识的人以及你所爱的人的问题。
- 很多西方思想都假设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认为人类与其余的自然世界是分开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们看似不明白他们吃入身体的食物能够影响身体的运行,而且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方式,以及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们看似不明白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他们向自然界放入和取出的东西也会产生影响的原因。
- 如果我们发现了自身的天命,并且也鼓励他人去发现自身的天命,那么成长的机会将会无限的。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也会继续生存,但是,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枯燥无味。
- 我们人类现在已经成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我们因为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了最具深远意义的成就,想象力将我们从洞穴带入城市,从沼泽带上月球。但是,现在的危险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可能会导致我们失败。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远,但是却不够远,当我们自身作为一个个体、一种生物时,我们对自身的思考依然太过狭隘、太过短视,对于我们的行为将会造成的后果也考虑得太少。
前一篇:郭子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后一篇: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