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三支一扶模拟卷(主观题)
(2017-06-20 03:59:29)分类: 面试秘籍 |
2017年江西三支一扶
模拟测验试卷
主观题(一)
一、给定材料
材料1:“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敞景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化的探索之路。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有2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近1/3。像其他地方一样,独特的“留守现象”冲击着延续前年的“老有所依、幼有所依”传统文化。78岁的村民冯某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长年在外地打工。年事已高的他,特别羡慕能住进村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现在农村五保老人好啊,有政府给他们建敬老院管吃管喝,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日子反而不好过。”冯某所遭遇的,是中国农村家庭传统养老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许多留守老人在风烛残年难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往往成为受害者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等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家族群正在被现实解构成亲人常年分离、亲情严重缺失的寂寞之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农村正在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此外,一些传统技艺、乡风民俗也频临失传。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正在日趋离散,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丧失。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道路拥堵,食品安全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在生态相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田园里生活,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梦想。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某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走进钟某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然而,几年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周围许多村一样,垃圾靠风、污水靠蒸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增多,农村干群矛盾主要集中于非普惠的惠农资金能否公正、公平开放。在甲村,某村干部就组织大家探索村民代表常任制,全村28名村民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联系户,全体村民平均每个月要开一次会,凡是村里的大事都要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监督。常年驻村蹲点的省农发办评审处某处长认为,如果村级组织建设跟不上,村干部处事不公,再好的政策也要在“最后一公里”打折扣,所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监督机制,非常迫切。
材料2:有专家指出,中国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着力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变成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倾斜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新乡村文明之路进行一些有益搜索。
云南腾冲县古镇、安徽黟县西递宏村是这方面的代表。西递宏村的徽州古居民,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范本。西递宏村每年将门票收入的两成左右用于文物保护,在建立健全30项遗传保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了“遗产保护、业态升级、设施配套、交通优化、社区和谐、机制创新、管理加强”等七大系统建设。有些村落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古村居民和农家生活,开展“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业旅游主题经营活动,同时推进环境整治和电网、饮用水等工程建设,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现代化。以四川、重庆等地农村为代表的“农家乐”,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有些引入社会资本、民间智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以河南信阳市赫堂村为例,具有豫南风格的狗头门楼、灰砖居民楼、依水而建的小桥——在尊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前提下,采取“一户一图纸”,对村落和居民进行功能性改造,保护了承载人们记忆的乡土建筑。
有些利用当地空头企业带动,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文化等生产要素在农村的优化配置,实现村庄变社区、农业现代化和就地城镇化。河北曲周县白赛生态中心村成立了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中法生态养猪”项目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立足培育新农民,精心制定文化套餐,拓宽发展视野,在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就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
此外,在寻找产业支撑、完善现代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入村民理事会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对标志性名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等传统农业文明的保护,也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的重要方面。
材料3:在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山东蓬莱,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梦想正在付诸实施,近期,记者走进蓬莱,对话市委书记,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扎根农村土壤的“理想国”的构建,感受到地方领导干部的人文情怀。
记者:在当前经济机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各地城镇化浪潮涌动之时,蓬莱为何选择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张书记:蓬莱是歌旅游城市,有些工业项目不能上,而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讲一把尺子里到底。其实,每个地方情况不同,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觉得转方式、调结构,应允许不同地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工作重点。
从功能区划上来看,蓬莱是优化发展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蓬莱县级财力十分有限,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地进行农村投资。去年,我们先选择24个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县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投一部分资金。同时鼓励老百姓投工投劳。蓬莱的龙头景区是蓬莱阁,如今蓬莱旅游已从沿海延伸到南部乡村,形成全程旅游概念。对于城镇化问题,农民们关心的不是户口问题。其实,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住在哪里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生活环境,教育质量、医疗保障等,这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要将村庄环境政治好、基础设施配套上,还要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优势、名俗文化,重点在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力争让每个村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内涵。“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给农村基层两委班子树立了新目标,也给当地百姓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建设“四美乡村”: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名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
记者:当前,我国基层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与问题。蓬莱市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而解决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张书记:治标赢掌声,治本赢心声,“美丽乡村”是个切入点,从直观印象上看,农村的村容貌发生了变化,过去路不畅,现在通畅了;过去水质不好,现在自来水了;过去村里村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在没有了。
解决农村问题重在治本。“美丽乡村”建设激发了城镇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经常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想办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出现了村民追着村支书干事,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主人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镇街部门的帮扶是外力,帮得了一时,帮不了永远,关键是要激发出群众这股内力,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镇街强化规划失行理念,充分发掘村庄现有及潜在的资源,高标准研究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像马家沟村按照打造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同步推理的思路,聘请专业机构,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规划设计;南官山村依托独特的山泉资源,确定了打造“古老官山,当代桃源”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定位。
另外,对于农村的信访稳定问题,蓬莱注重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减少村里,控制增里,提高群众工作质量,妥善解决了一些农村深层矛盾。例如刘家沟镇刘家沟村因为换届曾发生过十多起刑事案件,市委、市政府依法处置了部分人员,冷静地解决了矛盾和问题,赢得了民心,保持了稳定。
蓬莱市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情系万家进基层”两项活动,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群众对这两项活动十分满意,交口称赞。这说明蓬莱市委、市政府的这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这也要求各级部门必须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把活动落实好。当然,“美丽乡村”建设时以讴歌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修路,只讲铺路,忽略了水、电、通讯的配套。将来,这些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基础设施就必须统筹考虑功能配套问题。
二、作答要求
(一)根据材料2,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在探索新乡村文明建设上已经出现了哪几种有益的模式。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简练,有条理。不超过100字(10分)
(二)根据以上材料,假如你家乡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你是村长助理,请你以“新乡村治理”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策论文(30分)
要求:(1)主题鲜明,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具体针对性和可行性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不少于800字
主观题(二)
一、给定材料
1、江西某县翟城村搞了个农民合作社,可一年多来在生产经营上没弄出啥名堂,大伙的干劲儿开始有点泄了。“合作社不缺人、不缺钱,就缺(致富)项目!”村民米俊桥说,咱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可没有发展项目,整天光开会、搞文艺活动,大伙就觉得没奔头。
翟城是辣椒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种辣椒,但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却卖不起价。村民们也想过搞辣椒直销和加工,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套路,也不清楚前景,不敢盲目干。“做买卖要有本钱,市场也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起步,要有能人组织。搞加工更难,不仅要有技术,还要买设备,哪有那么多钱啊!”村民李民献说。
遂川县农民廖维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国家取消了我们的税,还实行粮食直补,农民从过去的年年交钱到现在还从国家领钱,这是党中央采取支持‘三农’的惠民政策,我们现在一门心思就想着如何想办法多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但农民还有新盼头。景德镇赵岩村的村民们说,过去农民们缴粮纳税支持了国家建设,城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农村很多地方还在走烂路。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农民也盼望国家和城市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记者看到,目前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仍面临致富途径少等诸多困难,农民们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农民兄弟强烈呼吁,农村最缺的是发展项目,政府应该及时提供一些种植和销售的市场信息。农民还建议,现在农村缺的是有市场头脑、懂营销的经纪人,没有这方面人才,生产搞得再好,农产品也是“卖难”,盼望政府能够组织培训一批经纪人。
2、水、电、路不通,农民饱受其苦。宜黄县力士村是一个拥有4000多亩柑橘的专业村,出村的1.5公里砂石路是名副其实的“搓板路”,村子里的土路更是坑洼不平,记者乘坐的桑塔纳车一不小心底盘就会碰着路面。村民刘启选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路太难走了,买柑橘的客商都不愿意来。前一阵子收购柑橘的时候,运输柑橘的大货车在村里翻了3次。”力士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杰也有苦衷:过往车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发展柑橘产业深受影响,群众意见很大,村干部也没有办法。
寻乌县马坊镇马坊村4组24户村民就住在公路边,但村民吃水远没有行路方便。66岁的村民赵兴忠在门口水井用人工辘轳绞水,从放下空桶到绞上水来,总共花了15分钟。大家希望村里打一眼机井,但打一眼机井投资十多万元,这样的事一家一户解决不了。
3、在陕西永寿县马坊镇,一条2005年10月份竣工通车的村级柏油公路,没到年底已是坑坑洼洼,许多路段柏油开裂、砂石松动,车辆经过十分颠簸。马坊镇耿家村村民耿双海看着门前“好景不长”的公路摇摇头说:“要不是投资太少就是工程队偷工减料,修这样的‘豆腐渣’路,还不是哄老百姓高兴?”
记者在陕西永寿、旬邑、淳化、泾阳、礼泉、洛川等农业县区采访时看到,因为投资标准偏低,乡村道路的“短命现象”十分普遍。
礼泉县西张堡镇党委书记高琼说,乡村道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柏油路两三年要养护一次,砂石路每年都得养护,然而目前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几乎是空白。泾阳县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卢玮说,“一建了之”的道路难以“长寿”,无法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但要养护就得有人员、有机构、有资金。将来国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之后,一方面应该考虑地方配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标准,一方面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就应该考虑管理维护问题。
在外打工的河南农民刘义杰回家过年,常听到村民为“夏天开不动空调,冬天暖不了冷炕”而烦闷。去年夏天,他家因为电力不足、线路老化,家里刚买的空调开十分钟就跳两次闸,只好又拿出原来的风扇用。他苦笑着说:“没辙,这些事一家一户无法解决!”
4、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们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在这方面,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走了不少弯路,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耗资不小,整治难度很大。
蒋相忠是山东省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搞新农村建设,农民盼改善生活,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对此,一些农民无奈地表示,我们折腾不起呀,政府不做规划,说不定哪天修马路搞开发区就把我们新建的楼房圈进去了。而不少基层干部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踩”在我国内陆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税取消、国家开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门槛边,农民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节点”上。这个时候进行村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城乡规划,搞新村镇建设,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新的先机,积聚跨越发展的能量。
5、中央明确表示,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今后中国政府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目标虽已明确,但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占全国总人口60%多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多数村庄的房屋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已相当完备,因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开始从“硬件”转向“软件”,渴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民对更高生活层次的追求,另外一方面,表明了农民对社会公平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强烈诉求。
在浙江各地,城市市民享受的社保政策向农村延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崛起”在村头乡间,农民步行20分钟即可就病问医;所有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都免费享受定期体检和上门服务;不管大病、小病都可以得到一定报销,困难群众大病统筹加救助报销比例甚至高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
现在有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国家每年投入都在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其原因,即在我们没有注意使用乡村规划这个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工具,去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特定村和村庄生态系统所及区域的细微末节,去追踪考察现有或将要实施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去在各个部门中做一个协调。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过,投入不一定在于多,而在于按乡村规划去投入。当前,应当投入到解决农村的安全隐患上,投入到那些已经投入了的项目上,让它们发生效力。
6、“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干部的事情,群众的支持非常关键。”在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约而同地表示,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干部的“权威性”有所动摇。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与村民们的想法差距很大;而没有群众支持,在开展工作时便感觉脚下没有根底。
东萧村党支部书记萧吉勇举例说,村里的路不好走,一到雨天就出不了门,群众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但要是向群众收钱,一个户出几十块钱,大多数人家还认可,但也有一些户不干,有些户坚决不拿。他们会说:“我们不靠路,离路远。”有的直接受益的人家也不愿拿,他们的觉悟就这水平。萧吉勇说:“我们宁可欠着帐,也不向群众要钱。现在办点公益事业,就是最缺钱;可老百姓一提钱就头疼。”
一些村干部反映,过去村里穷,为群众提供的服务少,群众对村干部不买帐。百兴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元说,现在村里组织什么事情,村民们都是一个词:“瞎扯”。今年,村里按照上级部署,号召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一听都直撇嘴。虽经反复动员,结果也没有几个人响应。
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基层组织在带领农民开展农村建设方面表现出了凝聚力和生气。山东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汝敏说,村民们很讲实际,干部为他们办事少就没有威信,以后再张罗什么事都难。反过来,干部越是能为他们办好事,工作的基础就越牢靠。据记者了解,这些年郑庄村里修了11条街道,办了不少实事,群众因此对村组织很信得过。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
【3474字】
二、答题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二)材料结尾有一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的话:“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农民脱贫致富,造血重于输血”为话题,写一篇评论文。 (40分)
要求:
(1)主题鲜明,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