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语文组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教研组交流材料

(2018-07-24 07:36:57)
标签:

b9经验分享

分类: A3项目实施
学校语文组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教研组啦!(附在答辩会现场交流的材料)

     推进 优化 在合作中进取

            ——永嘉县千石小学语文文教研组先进事迹

    永嘉县千石小学,位于美丽的楠溪江畔,悠悠楠溪水从山前奔流而过,与繁华的温州市区仅一桥之隔,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坚持“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的校训,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博雅之人”的儿童观,积极探索“博才雅致 和而不同”的教育文化。重视育人的千小领导层,自然重视教学,把教研组的建设摆在首位。

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教研工作。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学科研究,开创了我校语文课改新局面。

一、实施自主管理,落实常规教学

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为依托,加强对日常教学常规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学习落实《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永嘉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不断强化我校教学常规管理,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常规检查,及时反馈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常规工作,努力把教学常规工作做实、做细。

1.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等方面教学常规的全面检查。教研组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认真地检查、记载和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及时、当面的与成员进行交流、探讨,以求教学常规的更规范。

2.坚持抓好听课,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都要到达10节以上,新教师15节以上,并要有详细的评课。我们每个人一本《教师活动记录本》,要求成员平时都能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期末要上交《教师活动记录本》,教研组检查并量化赋分。

3.坚持写好教学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教学反思数量要达当月教学总量的三分之一,并至少写四篇篇幅较长、有质量的教学反思。这么多年来,每位教师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透过写教育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状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潜力。

二、落实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有效促进研修,提高素质,我们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组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透过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同伴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群众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教研组的基本组织形式。此外,我们也常争取机会让每个成员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或请专家到我校指导教学和课改实践。通过学习、互助、引领,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达到了以学促教的目的。

教研活动是我们成长的舞台,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是我们的目标。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我们每个人均会用心参与,共同学习。为了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初,我们一齐讨论分析状况,才制定切实可行便于落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都尽量做到形式的多样,研讨的有效。我们的活动形式除了公开课课堂研讨、理论学习外,还有观看名师录像课当场写评课稿、命题讨论、教学质量分析、课题研究汇报等。教研活动时间一般定于每周四下午,每次教研组活动,由主持老师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研主题,自选资料,提前一两天准备相关的材料,组长要求所有成员做好参与发言准备。在每次活动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发表意见,有所感悟。如每次的课堂研讨课活动时。由教研组长作好通知、安排等工作,保证本组教师全部参加。课后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评课、说课。因为都是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且相互了解相通,在评课中,都能直言不讳地进行评价与指正,所以在每次教研活动后,在教师中都能引起广泛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无数教学灵感的火花。这不仅仅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帮忙,对全体教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

三、立足课堂观察,形成教研特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只有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阵地,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育理念,推进课堂变革与转型,改变课堂 “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状,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乐趣,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蒸蒸日上。我们组确定以“课堂观察诊断,探索有效教学”作为校本研训研究的内容。观察者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感官对课堂教学进行观看、倾听、询问等及相关辅助手段直接从课堂情境中采集信息,并按照信息开展诊断的一类教育科学研究手段。研究观察者经观察,就课堂发展情形展开记录、分析及探讨,基于此实现教学行为规范,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积极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通过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观察学情,诊断学习效果,分析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改进学生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以来,研训活动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教研氛围和谐浓厚,随之带来课堂教学也呈现出良好的状况,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悄悄在发生改变。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对“学为中心,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理念和操作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老师们注重了对自己课堂讲授时间的控制,有意识地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障其思考、表达、练习的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有所转变。

在课堂模式的探讨上,我们教研组在新课标指引下,研究中摸索出了“五学”教学模式,基本模式是“预学——互学——导学——学练——学用”,在小学中高年级运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潜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四、努力开拓进取,收获教学硕果

20154月至20166月,县教研员王建群老师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我校开展了“基于课堂观察诊断 改进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的课题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奖。活动期间我们开展了多次的教研课堂诊断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亲身参与体会,对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校校本研训指明了方向。课题结束后学校继续围绕“课堂观察诊断”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并决定从语文学科的诊断,迈向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课堂诊断,以课堂观察诊断促使老师认识课堂的问题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认识课堂阵地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

由于我们的坚持,所以收获也满满,2015年以来,每年都评为县校本研训优秀学校。20175月获温州市第二批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精品项目三等奖,并被评为温州市校本研训示范校。20174月份在县课程改革现场会上(瓯北中心小学)厉月钗副校长代表学校做了“课堂观察诊断校本研训”的经验介绍。201711月份,在永嘉县蹲点学校教学联谊活动(千石、四小、五小),我校各观察组的老师为兄弟的学校的两堂课进行了现场的课堂观察诊断,并得到与会老师们的好评,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扎实,语文潜力取得较大提高。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成绩喜人,在区级以上各类竞赛中,有多人次获奖,在2016年的毕业班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在上届毕业水平测试中我们组教学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老师们也不断收获着自己的成功,组长陈微珠,获得了县“教坛中坚”、县优秀校本研训个人等称号。2017年,组员撰写的24篇教学论文、案例、课例,分别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并且多次在县、学区开公开课。

成绩代表着过去,未来等待着开创,我们组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耕耘在教育一线这片乐土上,才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五、今后工作思路,

近年来,本校以“课堂观察诊断 探索有效教学”作为校本研训活动模式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但是我们自己也清楚的知道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仍有存在:教师对教材深度挖掘、过度拓展,教学点过多,教的时间所占比重大。经对一年的课堂诊断,教师能正面直视日常教学行为问题,各式各样相对显性、容易被察觉的典型教学行为问题得以显现、诊断、研究,促使此类问题潜在行为、理念问题被挖掘出,找寻到教学行为问题源头,进一步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系列策略仍在实行,而且部分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也相互展开了探讨、交流,进一步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细节进行了修正、逐步开始完善。

我们将继续开展以“五学”模式下的课堂观察诊断”的校本研训,并全面铺开“预学-互学-导学-学练-学用”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努力促使我们的老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有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我们老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的支撑,教学经验上不足等原因,在以往开展的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到心有余悸,甚至出现面对问题无从下手解决,所以我们自己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提升的同时,学校想通过多种途径邀请市、县的专家和名师莅临指导,希望在他们的引领下,使得“课堂观察诊断”活动能多点开花,从单一的语文学科,延伸到数学学科,甚至是英语和科学等学科,使得我们的校本教研主题更集中,课堂观察诊断面更广,点更多,全员老师参与,逐步达到全学科的实施,真正促使我校的课堂教学能扎实有序有效地推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