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段教研组《青山不老》磨课经过

分类: A3项目实施 |







16.青山不老(一稿)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2、出示晋西北沙化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那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过渡语:是啊,土地沙化如此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植树造林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有一位山野老人跟你想得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这么去做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山野老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关注一下大屏幕上五个词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奇迹
三、自主体会“奇迹”
1、快速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山野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
师:把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
师:听了你的感受老师更想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师:由参天的杨柳,满山的树林联想到了老人,你真会思考
出示:15年啊,绿化了38条沟,造3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
(2)
(3)
出示:杨树,柳树,如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1)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树、柳树的如臂如股
师:让我们感受到杨树、柳树的劲挻
师:让我们感受到杨树、柳树的一层层
(2)
师:台风来了,杨柳们你们挡得住吗?
师:泥石流来了,杨树、柳树们你们挡得住吗?
师:此时的杨树、柳树不再是弱不禁风,而是铁一般的长城,让我们一起来筑起铁的长城吧!(齐读)
过渡语:感受到山野老人创造的种种奇迹,你有什么想对老人说的吗?板书:惊叹
四、小组合作,体会在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
过渡语:读到这同学们,想知道老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这奇迹的吗?
1、奇迹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
小组合作,一起完成这个填空,到时派一人汇报
从——————我们感受到——————
从——————我们感受到——————
从——————我们感受到——————
2、出示文中句子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感受老人的决心
师: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老人的决心,以采访式访问学生“山野老人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2、再次朗读奇迹
小结: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山野老人有没有放弃?当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突然离去,他有没有被压倒,相反他却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同学们我们再去读一读这奇迹吧!
读到这同学们我们对老人的感情已有最初的惊叹转为敬佩
板书:敬佩
五、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
过渡语:从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到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理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意思
过渡语:一位普通的山野老人能和山水共存吗?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那作者指的是什么?
板书:精神(红色显示)
A、
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多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出示
2、理解“青山不老”
过渡语: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是激动的,而作者内心也是激动的,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结束(出示),来,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震撼(齐读)
(1)现在你能感受到青山不老有真正含义了吗?
3、感情升华
同学们,你们也想做一位环境保护者吗?那就拿起笔写一写我要为环境保护做些些什么?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土地沙漠化,不适合生活)
2、过渡: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读书时,加入自己的想象,会把书读得更好。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交流: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渡: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家梁衡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用——画下来
2、检查字词: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预设:1
(1)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
a.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b.自由读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c.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瓯北中心小学约占地几亩?( 20亩多)(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
d.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从这些数字中我读懂了植树时间之长,种植面积之大,老人功劳之高)
e.小结: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老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毅力。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2生)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
(1)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指名——范读——齐读
2、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书时,我们还可以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好书。对于这段话,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3、这一处与第一段的写法一样吗?(这一处不仅是写树,更是写人,借物喻人)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下来。生自由找
2、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1、 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险恶 (板书:险恶)
2、 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险恶的地方,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1)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
(2)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交流:(早出晚归;七位同伴五位过世;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3)仅仅是这几件事吗?为什么选这几件事?
(4)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交流
出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出示: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3、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课件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2)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坚持不懈的毅力、板书: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3)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无私奉献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4)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
这老了的是——老人的身体,不老的是——老人的精神;
这老了的是——老人的年龄,不老的是——老人的功绩;
这老了的是——像老人一样的志愿者,不老的是——环保意识;
这老了的是——岁月,不老的是——悠悠的青山。
老人——不老(补充板书:老人不老)
四、再造奇迹
1、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课件)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练笔内容。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出示《梁衡日记》中的语言结束——
“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理想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六、作业:
再读课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16*
奇迹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16.青山不老(三稿)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晋西北沙化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土地沙漠化,不适合生活)
过渡语: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植树造林)是呀,植树造林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山野老人!
2、出示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关注一下大屏幕上几个词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检查字词。(齐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三、自主体会“奇迹”
1、快速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山野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指名回答说自己的感受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树数量之多)
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读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
生谈感受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1)
(2)
(我们东联小学约占地2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从这些数字中我读懂了植树时间之长,种植面积之大,老人功劳之高)
小结: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老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毅力。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还有吗?继续交流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
(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树、柳树的如臂如股
师:让我们感受到杨树、柳树的劲挻
师:让我们感受到杨树、柳树的一层层
师:此时的杨树、柳树不再是弱不禁风,而是铁一般的长城,
师:台风来了,杨柳们你们挡得住吗?
师:泥石流来了,杨树、柳树们你们挡得住吗?
让我们一起来筑起铁一般的长城吧!(齐读)
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过渡语:感受到山野老人创造的种种奇迹,你有什么想对老人说的吗?板书:惊叹
四、奇迹背后
1、
2、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1、
2、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险恶的地方,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从——————我们感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
从——————我们感受到——————艰苦的生活条件
从——————我们感受到——————年老孤独
(1)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
(2)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交流:(早出晚归;七位同伴五位过世;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
过渡语:从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到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理解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2)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多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是激动的,而作者内心也是激动的,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
现在我们明白了:
这老了的是——老人的身体,不老的是——老人的精神;
六、再造奇迹,心语点点
现在你能感受到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了吗?
1、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就是晋西北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他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这一事业付出的不止这些,请看这段资料:
2、 B、后人为了纪念马永顺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立碑纪念,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看到此情此景,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拿出笔写一写)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练笔内容。
总结:老人——不老(补充板书:老人不老)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老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默默无闻的,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他的生命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情敬佩、崇敬、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指课题:青山不老
七、出示《梁衡日记》中的语言结束——
“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理想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