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教师优秀读后感精选(三)
(2013-06-16 22:13:26)分类: 读书活动 |
2012学年教师优秀读后感精选(三)
感
悟
教
师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吴老师所说的:“你是教师,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我也同吴老师一样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这学期,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与其说是致青年教师,倒不如说是致所有教师的建议、提醒、倡议书,值得一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你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你对学生着急了吗?你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你尊重常识了吗?你放弃理想了吗?你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吴非老师指出:不想吃苦,不肯变革,“混”成习惯,也就希望大家“静止”,永远处在同一水平上;看到同行取得一点成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千方百计地替他找寻不足,以安慰自己;对同行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则幸灾乐祸。自己不奋斗,不努力,见同行取得成就,只会嫉妒,总像有一群小虫子在啃自己的心;把别人的成就当做心理重压,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挣扎,他拿着把小尺子,说长道短,量遍一切人和事,就是量不出自己永不平衡的心胸。这样的教师,很难有所作为。有这种妒忌心的人,对身心健康不利,具有最大的危害性。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吴非老师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对必须要打不及格的,都有些不安,甚至有些下不了手:学生作文用稿纸写,分数批在首页右上角,多年来,他习惯这样做。因为这样记录得分、准备讲评作文时很方便。但是,在发已批改的作文时,课代表会看到这位学生的分数,其他同学也有可能瞄上一眼。总得改一下。虽然有些麻烦,虽然作文不及格的人不多,他还是考虑要改变方式。至少可以把不及格同学的分数批在文末,这样会让同学们看不见,也许可以让不及格同学心里平静一些。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若非特别情况,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训斥学生,不要让其他人对犯错的学生产生误会。对严重违纪的学生,也要注意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去“掀老底”。过去是前辈告诉他,现在,是他要告诫小辈(青年教师)了。
“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在吴非老师看来,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做法是,从没把自己的做法归结为“同情“”照顾面子”或是简单地解释为“维护学生自尊”。起先或许有这样的因素,随着对“教育”理解的加深,他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到,重要的是我们对“人”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这是吴非老师一直的观点,这是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他怎么能当教师,当校长?一个开始有道德情感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让他人怜悯的境地时,他有可能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从平庸走向庸俗的原因。教师没有帮助弱者的意识,在言论中侮辱穷人,厌恶劳动,学校教学生弄虚作假,学会欺骗,在管理中还挖空心思设立“潜规则”,等等,将会在学生心灵上种下一粒基因残缺的种子。因此,他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
待到山花烂漫时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利用闲暇时间,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着实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们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学生面前的道路。
我深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青年”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我们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
回首往事,发现自己已工作了13年。我从原来一名懵懂的中师生,到现在的一位青年教师,经历过失败的挫折,也体验过收获的喜悦。身为教师总感觉内心深处很多事情还并不清晰,教学工作上也时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近读了学校分的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对照这本书反思自己的职业心态、教育行为,不由心里惴惴不安,许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望甚远啊!
每读一篇文章我都想问自己:我是个有胸襟的老师吗?我对学生是不是容易着急?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了吗?我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回答这些问题,真的需要具备很大的勇气。很怕给出否定的答案,但理智却清晰地告诉自己:我还有很多很多做的不到、不足、不够,甚至不能的地方。书中的第二辑是《不要急》,我反复地看了几次,感触也特别深。“不要急”——是吴非老师告诫我们青年教师不要急,要力戒浮躁。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不要自吹自擂,我们是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像我们这样的年纪,要敢于指定十年计划,沉潜十年,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要老去想“出人头地”。多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多了解同行的思考,多看他们思维的长处。是啊,我们现在还年轻,虽然有高远的理想,但是尽我们的能力和精力,可能一生只能做成有限的几件事,同时还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而即使付出比较大的代价,或许这几件事业没有做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应当肯定,但不能操之过急。静下心来想想我在追求什么?吴非老师还特意地说,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浮躁的教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经常会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怎么这么浮躁?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但作为教师,我们的身上就没有任何责任吗?是呀,问得多好呀?吴非老师还说过:教师的工作,很大意义上也是留给未来的。至于我们的劳动价值,可能也得让后人去评说。为了明天的“不后悔”,今天就不好急。
在吴非老师心中,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应当是动态的过程,教育者却仅仅凭静态的知识储备去完成,教师就会缺乏专业发展的需求。”是啊,如果一直以“静态”应对“动态”,教育的面貌将会多么可怕。相信,只要保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一定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更加完善充实。
合上这本书,闭目凝神,好像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变得逐渐清晰……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每一篇文章都让人如此地感动并触动了心弦。原来教师还可以换一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念去对待你的学生,对待你的成就,对待你的课堂。例如:“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让学生喜欢我的课”等等。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吴老师说:“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他还讲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读过的《慢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
翻到本书的第六辑《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吴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这句话中,他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吴老师所说的:“你是教师,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爱,体会爱,体会温暖,体会教育的酸甜苦辣,努力吧,一切的一切总会有快乐的收获。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我们学校老师们人手一册,大家拜读了这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吴菲的《致青年教师》,都很感动,当然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动就是吴老前辈是用生命在教育。以前的教育是一片净土,如今的教育也不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都产生了改变,但是爱学生,尊重教育这一点万万不能变。凭着良心做人,去教育,用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应该大气,你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胸襟
吴菲老师在文中写到: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多么精辟的论述啊!我们要做到胸襟开阔,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这里就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同事和领导。还要时刻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带情绪工作,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正如吴菲老师所说: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养;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作为一名教师,作为真善美的传播者,我们要以身作则,时刻审视自己的生活情趣,关注教师应当具备的情感和志趣,因为学生时时在看着我们,教育者的生活志趣,将最有力地、持续地影响着下一代人。
上课是上给学生的,可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针对这个话题,我想引用《致青年教师》第二辑中,吴非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效摆脱教师,产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尤其是高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这个时候教师更应该积极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怎样去帮助学生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不能说卓有成效,但至少促动了班级的一部分同学,从而使学习课堂走出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放开手脚,在某些方面让学生当家。这里的当家,是指在学习实践中当自己的家。比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在一篇课文上了之后,都会布置一项作业——划词语,我们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是老师先划好,然后报给学生听。我因为每周课时的限制,没时间帮学生划,所以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划词语。四年级刚开始实施时,很多同学都不会划,于是我通过定要求定底线的方法引导他们划词语。现在,到了六年级我基本不用管学生,他们都会自己抄默词语。因为是自己给自己划,我发现班级里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要求也高起来了,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越老师的规定要求,在质量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其次是适当示弱。古人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的信息量一增大,有时候教师与学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教师一味的讲究师道尊严,那么一旦信口开河犯知识性错误,轻则贬低自身,重则贻误学生。所以,课堂中的教师不能太强势,适当的示弱不仅给学生成长的机会,也给学生以责任和信心。比如,我这人一直教高段,再加上平时自己说话又不太注意,因此,一些普通话的声调就会出错。我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学生之后,几个有心的学生往往会对念不准的字词,事先查字典,一旦课堂出错,他就会搬出字典给我看。每当这时候,我自然会很高兴,因为学生有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当然,我不会经常出错,如果经常出错也会让学生不信任你这位老师。由于,学生认识到教师也会犯错,那么,他在课堂上犯错自然很正常,于是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时人就会放松,胆子一大,表现的欲望就会被激发。
三、教育的一个特征是:慢。怎样让教学慢下来
慢下来时一种艺术,是课堂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首先从自己出发,静心研读教材。我们教师自己必须要先“慢”下来,让研读教材慢下来,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教材的内涵,宁静方能致远,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让它轻而易举的“滑”过去,而应该细细品味,反复斟酌。不仅要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连标题和标点符号都应该加以咀嚼,我们在给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学会取舍,学会做细致的学情分析,我们的目标要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苹果,而且苹果要不多不少,多了学生拿不了,少了学生吃不饱,过多过少都会影响课堂行进的脚步,目标定准了,我们的脚步也就不愁慢不下来了。
其次从课堂出发,合理安排时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告诉我们多留些空白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相对的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使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更正确,更充分。又如我们课堂中写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当我们的课来不及时,则会将写的时间放到课外,我们也会有感慨说,学生课上与课外的作业时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模子,既是如此,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把课堂上该要写的东西不折不扣的在课堂上完成,这样我们的上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还要从学生出发,巧妙对待错误。学生犯错我们要区别对待,该放手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犯错,去生成。不妨让我们就慢在学生出错处,慢在课堂生成时。如在低段课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话刚说完可学生却将自由读变成齐读课文,此时此刻我们最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拍拍手示意学生停下来,并放慢速度强调学生挺清楚老师的要求,可把要求再重复一遍,别看这一慢不起眼,这一慢的作用可大了,学生既明白刚才的齐读是错误的,齐读就没有办法完成老师的另外两个要求。又得到了一个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否则就得重新来过。这样的慢是针对学生实际作出的机动调整,表面上进程似乎“慢”了,而实际上却促成了课堂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教学中,当孩子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正确流利,写不工整通顺时,我们万不能视而不见,就让我们巧妙地慢在学生错误时。老师们就让我们少一点浮躁之气,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我们语文教学的脚步才能优雅从容,踏实而稳重。
吴非老师的书,我感觉他年纪和我差不多,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善于积累。人在教师岗位上要看到我每天在努力,不是说做任何事要得到一些利益。吴老师讲的事情很多,理论也很多,但真正可以用的东西很少。我赞同吴非老师的就是这一点,他能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每一次进步,每一件做过的事情都做一次反思。作为老师,我们要参与各种活动,如果你努力了,不在于做的大小。如果你付出了努力,还是个普通的老师,你也是成功的。努力了不一定有成功,但成功了就一定是努力的。
做幸福的读书人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生活中感到迷惑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阅历与智慧引领我们该如何前行;工作中感到疑惑的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经验启发我们如何去学习,让我们学会用知识克服困难,走出迷津。“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最近我拜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能立马抓住我们读者的心。书中有很多宝贵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的弯路。作者以平易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在阅读时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
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我却无数次在内心抵触,自怨,总找不到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在边读《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时候,我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思想,却不由的有些汗颜。是啊,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与作者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一味地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在被动中提高着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根本就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无不折射着作者的教育观和人生观。书中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教育素养。读完本书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在细数着自己的感触与收获。
在生活中我们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在读《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时,当作者谈到“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的小豪,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个孩子的性格特别怪异,平时经常和一些男生打打吵吵,并且不大听管,身上有许多坏习惯。为此,我找他谈了几次,每次过后虽稍有收敛,却反弹很快。一时真让我无计可施,我也知道,对这样的学生也不能过于急躁。在一次家访中小豪的妈妈和我说起他的事情,我终于明白造成他不听管教的原因。从这以后,小豪真的变了。所以,这样的情感,作为老师一定得有,而且能适时的释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和学习中,用我们的情感去敲击学生的心弦,能让他们发生转变,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在教育教学中要用我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往往一次不经意的包容,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这难道不是一种艺术吗?
读书会让我们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智慧的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正直善良、有理有节的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