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评课稿(王洁瑜主评)
(2012-06-23 16:45:21)
标签:
杂谈 |
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棉花姑娘》是一年级第二学期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热心的七星瓢虫为它治好了病,棉花姑娘又重新快乐地成长着,吐露出了雪白雪白的棉絮。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物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王老师用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贯穿了整堂课,学生融进了情境中、故事中,与棉花姑娘同喜同乐。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一、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
王老师的生字教学是比较有特色的,她十分巧妙地将七个生字随着故事的发展,课文的深入而逐一出示,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很有效果。例如她开头谈话时便引出了“姑娘”二字,又着重提出了娘(niáng)与姑娘的(niang)读音的区别,可见她很注重生字的正确读音。介绍棉花姑娘之后,老师语气一转:“可是棉花姑娘此时却正在哭泣呢?为什么呀?”顺势引出了“蚜虫”很自然地教学“蚜”这个生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生字宝宝跳出来跟大伙见面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
根据本文特点,王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自由读、领读、齐读、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每一次读都有明确要求、指向,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根据本文的特点,郭佳冰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上,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却是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很重要,他们也学着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读出了感觉。朗读的方式也是多样性的,有范读、表演读等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课堂,充满童趣天真,老师的描述语言也特别童趣,很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如引导学生体会棉花生病时的感受:
生1:棉花姑娘一定很疼,你看叶子上都是洞。
生2、3:很痛苦、很难过。
生4:我想肯定很难受。你看棉花姑娘都皱起眉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在这里,王老师请学生先看课件,说一说,读一读,然后谈感受,我们看到学生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痛苦,有伤心,有难受,而对于这些不同的体会,我都给予了保护,为接下来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获得健康的心情伏笔。
三、凸显教师素养,调动情感升华。
由于本课的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加上一年级孩子又非常爱表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时,王老师有所舍弃,有所侧重,紧紧围绕“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这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虽然句子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一次比一次强烈,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没有发生感情的变化。为此,王老师通过几次声情并茂的引读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出来,可见其语言与文字的功力确实胜人一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