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记录(3)
(2014-12-06 20:01:37)
标签:
健康 |
分类: 3、规章制度 |
八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记录
科 组 |
科学组 |
时间 |
2014-11-26 |
地点 |
党员办公室办公室 |
周次 |
第12周 |
||||||
主 持 人 |
张帮立 |
主备人 |
郑俊达 |
||||||||||
备课课题 |
第3章 第5节体温控制 |
年级 |
8年级 |
教材版本 |
浙教版 |
||||||||
参加人员 |
李伟文、李建东、张帮立、张志威、麻桉瑜、王峰、郑俊达 |
||||||||||||
缺席人员 |
|
《体温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成员 |
上午6点 |
上午10点 |
中午12点 |
下午2点 |
傍晚6点 |
晚上9点 |
爸爸 |
|
|
|
|
|
|
妈妈 |
|
|
|
|
|
|
自己 |
|
|
|
|
|
|
1、导入
学生回答:37℃左右。
师:大家在冬天和夏天测得的体温也是37℃左右吗?(学生肯定)
师:鸟类、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都是恒温动物,能保持恒定的体温。
问: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腋窝温度 |
口腔温度 |
直肠温度 |
36.7 ℃ |
37.2 ℃ |
37.4 ℃ |
【学生活动】(读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上台展示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和录象:世界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炎热和寒冷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景。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教师活动】引导:这几天天气冷了很多,看到大家都添了衣服。前些天天气很热,经常出汗。
学生:热啊 !
师:我们热的时候为什么用电风扇呢?
生:可以加快蒸发散热。
师:现在大家想想我们人体是怎样来维持体温恒定的?
生: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师:(过渡)上完体育课为什么这么热呢?产生热量的器官主要是什么呢?
生:骨骼肌(体育课上进行了较多的运动,学生较易想到)
师:那我们安静时呢?
(引导学生读书本表、画图实践、然后比较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怎样将热量散失出去?
生1:出汗(联系刚才的例子,容易想到)
生2:皮肤下血管扩张,皮肤流血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预习过)
总结: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散热的方式:(1)直接散热(皮肤)
(2)蒸发散热(汗液分泌)
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动画演示】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教师活动】拓展: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SPAN>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
延伸:上述体温调节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1)、
(2)、
(3)、
通过《体温的控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