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节 电荷与电流>的公开课教案
(2014-01-13 10:24: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4、工作措施 |
第
|
主备人刘良琳
授课人 |
累计教案 |
||
课 |
第1
节 |
第1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 2.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
教学重点 |
摩擦起电;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
教学难点 |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的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
|||
板书设计 |
4.1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1).物体内部的两种带电粒子 质子:带正电 "+"
2).物体带电的实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电流与电路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电流的形成: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电流的方向:
|
|||
课 后 反 思 |
|
|||
[教学过程]
引入: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1、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教师介绍: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1).物体内部的两种带电粒子
质子:带正电 "+"
电子: 带负电 "-"。
2).物体带电的实质:不同的物质,对电子束缚的本领强弱不同。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由对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对电子束缚本领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设疑:两个带静电的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什么规律呢?
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过渡:我们家里的电器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流般持续的电流才能正常工作,你知道电流来自哪里?又是怎么产生的吗?
三、电流与电路
展示:各种发电站及各种电池的图片。
归纳:
1、电源: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2.电流的形成。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3.电流的方向。
后来科学家发现,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电子,它从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向电源的正极。
课堂小结: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