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3

(2013-12-15 09:20:51)
标签:

教育

分类: 3、规章制度

九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3

 

科   

语文组

时间

2013-10-22

地点

扇形办公室

周次

11

主 持 人

黄晓顺、

主讲人

蒋丽萍

课  

开阔文化视界  锤炼思维品质

  ——九(上)第四单元教学浅说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参加人员

黄晓顺、曾蕾、蒋丽萍、李伯蓉、陈丽莉、陈永勇、郑建丹

缺席人员

备课情况

 

开阔文化视界  锤炼思维品质

                ——九(上)第四单元教学浅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了“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的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后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的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人们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作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不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惟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能否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在教学中,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阅读议论文,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议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入胜,但逻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