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

(2012-06-14 15:25:42)
标签:

杂谈

分类: 3、规章制度

 2  2 14    星期     

主备人 全岳强      

授课人       

参与人萍萍、陈孟金丹、选亮、乐显建勇、招东

 

第二讲 整式及其运算

1 课时(本节共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及同类项的概念。

2、  会求代数式的值。

3、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整式的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代数式及整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踏实、细心的良好运算习惯,体会学生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计算,同类项与去括号,以及幂的相关性质和运算。

2、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本节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或

板书设计

一、整式

1、单项式(系数、次数)

2、多项式(项、次数)

二、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求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

四、幂的运算性质

五、乘法公式

 

学生课

前准备

学生预先练习

教具

 

 

 

  【例1】(2010·佛山中考)多项式1+xy-xy2的次数及最高次项的系数分别是(  

(A)2,1               (B)2,-1

(C)3,-1              (D)5,-1

【分析】借助本例,首先要求学生回顾什么是多项式?接着联系单项式的定义以及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并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最后利用本题中的多项式,让学生回顾多项式的项及该项的系数、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解】选C.多项式1+xy-xy2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xy2的次数3, 多项式1+xy-xy2的最高次项-xy2的系数是-1.

活学巧练1、2题见课件,学生口答

小结:整式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1.列代数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字,词如:多、少、和、差、倍、几分之一、增加、增加到等;

(2)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时,数字在前、字母在后;

(3)若系数为带分数时,通常写成假分数;

(4)所列的式子带有单位时,若式子的最后一步运算为加减运算,则需要用括号把式子括起来.

活学巧练3.(2010·常州中考)若实数a满足a2-2a+1=0,则2a2-4a+5=________.

注意:

1.圆周率π为无理数,在判断单项式的系数或项数时,应将π看作一个常数.

2.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合并同类项,若有括号就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3.求代数式值时,要注意整体思想方法的应用.

【例2(2011·嘉兴中考)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x2·x=x3          (B)x+x=x2

(C)(x2)3=x5          (D)x6÷x3=x2

【点拨】依据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同时注意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不要混淆。指定学生回答各选项是否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以此复习幂的基本运算性质。

活学巧练4、5题见课件,指定学生回答。

小结:幂的运算性质

1.幂的运算

幂的运算的实质是幂的指数的运算,幂的乘法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幂的乘方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幂的除法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减法运算.幂的运算法则既可以正用,也可以逆用。 2.应用幂的运算性质时需注意:(1)运算的顺序;(2)幂的符号.

【例3(2011·湖州中考)如图,甲类纸片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乙类纸片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丙类纸片是长宽分别为2和1的长方形.现有甲类纸片1张,乙类纸片4张,则应至少取丙类纸片_______张才能用它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

 

 

 

 

分析 启发学生思考新的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表示?

【解】设丙类的用n张,因为拼成的新图形为正方形.

则有22+n×2×1+4×12为一个完全平方式。   ∴n=2×2=4.

活学巧练6、7题见课件,指定学生口答。

回顾乘法公式

1.乘法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特例,公式中的a,b既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在应用时,要把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点.同时要全面理解乘法公式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2.完全平方公式常见的变形形式(记录):

(1)a2+b2=(a+b)2-2ab;

(2)a2+b2=(a-b)2+2ab;

(3)(a+b)2-(a-b)2=4ab;

(4)(a+b)2+(a-b)2=2(a2+b2);

(5)(a+b)2=(a-b)2+4ab;

(6)(a-b)2=(a+b)2-4ab.

【例4(2011·福州中考)已知x2-5x=3,求(x-1)(2x-1)-(x+1)2+1的值。

分析 指定学生说出求解的方法和过程,老师板演。

活学巧练8、9题见课件,学生板演完成。

小结:整式的化简求值

整式的化简求值通常是先将所求的代数式化为最简,再将其中的字母的取值代入,计算数值.但是有时也会利用分解因式或配方法将已知条件或所求代数式变形,再进行整体代入,使运算更为简便。

拓展提升

【例】(2011·嘉兴中考)一个纸环链,纸环按红黄绿蓝紫的顺序重复排列,截去其中的一部分,剩下部分如图所示,则被截去部分纸环的个数可能是(  

 

 

 

 

 

(A)2 010   (B)2 011   (C)2 012   (D)2 013

启发学生观察得出变化规律,然后列出代数式,最后验证结果。

【解】选D.设截去的部分包含有n个完整的循环.则纸环的个数为5n+2+1=5n+3,分别代入数值验证,当5n+3=2 013时,n为整数,故选D.

小结: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题实质是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寻找规律。一般需要经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等手段来完成.通常采用如下的方法:

(1)从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出发,观察各个数量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2)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大胆猜想,通过类比、计算等方法总结规律;

(3)验证所总结规律的正确性。

活学巧练题见课件,提示学生找出规律。

本课复习总结:在本节课内,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问?请说一说。

布置作业:见知能综合检测(2)

 

    3   23   星期    

主备人 胡乐显      

授课人        

参与人萍萍、陈孟

金丹、选亮、

全岳强 建勇、招东

 

 

第三十讲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本节共     课时)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圆的切线的定义,三角形内切圆的定义;理解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进行判断;理解内心与外心的区别;掌握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梳理,了解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典例精析,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

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思路或

板书设计

 

第三十讲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考点、知识清单:

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圆的切线

3.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例题、典例导练

例1、例2、例3、

 

学  生  板 

 

学生课

前准备

 

教具

 

   

一、考点、知识清单:

 (发不上)

 

 

 

 

 

二、例题、典例导练:

【例1(2010·湛江中考)如图,在△ABC中,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P,PD⊥AC于点D,且PD与⊙O相切.

(1)求证:AB=AC;

(2)若BC=6,AB=4,求CD的值.

【思路点拨】

 

                                                   

    

 

 

 

 

师小结:

直线与圆相切是一种特殊且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故切线的性质是中考的考查重点,常与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

活学巧练12(见课件)

【例2】如图,BD为⊙O的直径,AB=AC,AD交BC于点E,AE=2,ED=4.

(1)求证:△ABE∽△ADB;

(2)求AB的长;

(3)延长DB到F,使得BF=BO,连结FA,试判断直线FA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师小结:

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成了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判定一条直线与圆相切,通常有两种情  

况:(1)若知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常连结公共点和圆心(得到半径),再证明它和直线垂直;(2)若不知道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时,则不能假设有公共点,与圆心连结,而应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再证明垂线段的长等于圆的半径.

活学巧练3(见课件)

【例3】(2011·义乌中考)已知⊙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3和5,且⊙O1与⊙O2相切,则O1O2等于__________.

【思路点拨】两圆相切时要分外切和内切两种情况讨论.

 

师小结:                                                                           

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在中考中题型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考查内容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已知d(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已知两圆的位置关系,判断d与R、r的关系.要注意两圆相切时,包含两种情况:内切和外切,解题时既要考虑到两圆内切,又要考虑到两圆外切.

活学巧练45(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教案中的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智能梯级训练套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