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东小学
罗东小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7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学年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2019-07-07 23:24:05)
分类: A3(B8)教师阅读

《数学文化透视读后感想

胡燕

最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张楚延著的《数学文化透视》,全书从数学美学、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哲学、数学与语言、数学与其他五个章节来阐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收获颇多。

我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和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地方,拥有了这种文化,人类自然就会变得理性。这种文化对社会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常讲:掌握科学文化的人也应该掌握社会文化,这样才能走得很远,但反过来呢?是不是一个掌握社会文化的人也该掌握科学文化呢?否则是不是也会很难走远呢?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再三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但当我们看到每年高考文科考生快速增多的现象时,我们会感叹,有时也会很堪忧。事实上,有不少的学生因为数学这只拦路虎而充其量只念完了九年书,而另一些人进入高中后,因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不好。而被迫进入文科班,由于高考要考还得硬着头皮学,此时或针对高考时文科数学试题的特点去展开题海战,或者尽可能以提高其它科目的分数来弥补数学考试的塌方。一旦上了大学,也就出了苦海,从此告别数学。代表着真善美的数学在他们年青的心灵里却留下了另一番景象。若干年后,我们又面对一幅须要宽容对待的历史卷面,然而,损失与落后会与这个历史有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数学太难,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出了问题?好象都有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整天把数学只当作数学来教学或者更直白地当做逻辑来教学,数学肯定会被教难,学生放弃数学也就成了自然的事。如果我们注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把教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的传播,情况会不会好得多呢?

  当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科技与经济的需要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这没有错;如果还因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了,那也许是把握了更根本的东西。

  在现今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昔日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人们可以把数学对我们社会的贡献比喻为空气和食物对生命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数学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经数学化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一个伟大的预言。这一预言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事实在证实着,而且还将为21世纪、22世纪……发展的事实所证明。马克思是在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出这一预言的。

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周建玲

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不一样的启发!书中每一篇都会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阅读这本书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一、要能换位思考,实际客观地评价每一堂课

大家都知道,每听完一节课,听着都要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一番点评,在这种时候,有的教师评价很不到位,甚至是外行指导内行。在他们不完全了解课堂背景的情况下而对一节课、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妄下结论的事情并不少见。书中介绍了一位教授听课后,对这节课提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吴非听后列举出会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你坐在后面,不可能看到学生的表情……第一三节课,学生可能累了,因为第一、二节是物理测验,或是第二节课是体育课,又加上课间操,有点操场情节,一时没恢复过来;也许第二节政治课或是地理课上发生了什么事,也许课间班主任教室批评了什么事,也许昨天的课上得太兴奋了,也许今天下午有一门课要测验……”所以,要客观的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成功或失败,在听完课后,可以找到上课教师对他的课前准备思路和班级学生的状况做一番了解,然后再下结论。这样,你的评价就能让上课老师所接受。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吴非老师能够去换位思考,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面不同,因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设想产生某些想法和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原因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就会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行为。所以,听课的教师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做出客观评价。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对社会和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后,就会更加觉得教师肩上所承载的责任重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不上他们的父母长,但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所辐射的面却要远远超过父母,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往往做的不够好,只是叫学生去读,而不是很好地去让学生理解,因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出表情各异读书现象:有的呆板、有的僵硬、还有的摇头晃脑。其实,真正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不在表情与声调,而在内心。 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

所以,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生们发生关系后才真正有意义,否则课程就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每次打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透过它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作者对现在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耐,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无比深情的爱

    《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读后感

      孙文叶

“美国的孩子很有创造力,不像我们中国这种应试教育,孩子们很小就要学很多知识……”常常听到这些话语,有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较为扎实,是美国教育难以企及的,而美国教育的灵活性、创新性,又是中国基础教育所欠缺的.诚然,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若硬性要分出胜负,作出肯定与否定,都未免过于武断,两国的教育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形成、种族特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盲目崇拜,实施拿来主义,还是强力排斥,全盘否定,都不是理性教育者的正确抉择.还是在于如何找到教育的科学规律,从美国教育的合理性因素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以实施国内的课堂改造,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今天有幸拜读了此书,简要谈谈自己的收获。

“缘起:看来我们同病相怜!”一下子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呵呵!原来美国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也是:一、安全;二、质量;三、教师。是啊,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学校的职责、使命都包含在这三个重要的要素中了。

在课堂形态这一章节中,中国的学校大多采用“坐班”形式,即学生固定在某个教室里不动,不同学科的教师走班上课。美国的学校大多采用“走班”形式,即教师固定在专用教室里不动,学生每节课变换,到不同的教室里上课。

在美国的课堂上,班级授课的方式也有,其特点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美国的课堂更多的是小组学习,对个别学习也有很深切的关注。小组学习最显著的好处,就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没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很难说这节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当然,要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一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时间,二是要求教师防止学生因学习信息的凌乱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从书中介绍的情况看,美国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做的还是很到位的,使得大多数的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弥补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在课堂之理这一章节,我对《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最感兴趣,并从中明白:

1.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评估一堂课的基本标准 

2.学生表现是评价的重点。通过拜读,我们可以知道:观察学生,从学生的现场反应来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似乎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评课方式!

3.教与学活动的“课程意义”何在,即总的着眼点是:“教师与学生做了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4.非常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开展评价活动

5.环境:课堂第四要素的重要性。一般我们会认为“环境”就是指教室里的布置,美化一下,并不是教学本质性的东西。其实不然,美国的课堂环境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对课堂教学来说真的很重要了。比如说:在一间数学教室里,里面贴有“图形类型”的纸,上面将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和象形图四种图形一一列出,有标注、有图形、有说明,一目了然。我想这种耳濡目染记下来的知识,应该比短时间内死记硬背的要好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大学的终结》读后感

周云云

大多数人现在都说,读书无用论,大学文凭在当下时代已经不再镶金,大学生出来找工作也不再成抢手货。为何要读大学,这本书有一半也在解释这个原因。另外的一半就在探讨现代的大学应该如果去改革。这本书主要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的历史变迁

我们都是经历过读大学的这个过程,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大学的起源,为何大学十四年制的这个问题。最早的大学起源是从博洛尼亚有来的,那时候的大学模式更像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翻转式课堂的形式。因为创始人是一群学生,所以教授在很多教学,工作方面都需要受学生的监督和管制。从巴黎大学创立开始,教授们才开始有自主权,慢慢的形成初具雏形的当下大学模式。早期大学的变革也是跟着社会技术的变革进行改变的(如早期印刷术的发明)。另外我们从这段历史中也了解到剑桥、牛津、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由来。

2.早期大学办学的观点争论:

在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有250多所大学产生。“为何办大学”这个问题,也催生了三种观点:1.为了振兴经济。2.为了研究(研究型大学)。3.塑造完整人格的人。这三个观点到现在都有争论。后期是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为这三种观点设计了一个大学结构,就是现在高校教育结构的形成:本科-研究生-博士。把三种观点模式集合起来。

3.大学成为奢侈品

从艾略特创办了成型大学模式开始,大学教育就不再是单纯的学习的场所,更多其他的因素影响着纯粹的学习环境,各个大学更多竞争的是科研,奖项,捐款。大学的学费也越来越贵。但是学生考进去后,能学到的知识能在日后用在社会上的是少之又少。这个现象其实跟现时代情况也很像。在考上大学前,孩子们家长们都是拼劲全力能上最好的大学,考上之后,能真正学到的,真的很少。所以,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有钱的孩子得到的资源教育越来越好,他们更容易考上一流的大学,获得一流的人脉资源关系,以此循环。

4.新技术对大学的改革

函授教育、广播、电视、互联网科技的兴起,都试图冲击大学教育,都失败了。知识和教育是两回事。教育是需要一系列的互动。现在人工智能和结合,这是可能对未来大学模式进行冲击。大数据的出现,线上教育将会冲击大学的模式。书中提到一个案例,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产生。目前对慕课做的最好的大学是MIT和哈佛合作,它做的一个网站叫edx,把校内很多精彩的课程放到了该网站上,浏览器学习完里面的课程,考试合格后,学校可以认证学分,学费也非常便宜。不同人群都可以去学习,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蒙古国的一个男孩通过学习edx课程被MIT录取成功。

泛在大学如果试验成功,也有可能会对传统大学模式有相应的冲击。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终身学习就在我们身边。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廖丽丽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喧闹的人群,浮华的城市,阑珊的灯火,斑驳的光影,如昼的黑夜,我十分迷茫、困惑而又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哪里?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