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古诗词诵读单元(专题)设计教案
(2020-07-03 13:22:33)
|
||||||||||
教学目 标 |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
教学重 点 |
1.
2. |
|||||||||
教学难 点 |
1.想象诗歌意境。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
|||||||||
作业设计 |
1、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2、《春夜喜雨》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
|||||||||
教学板书设计 |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春夜喜雨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1.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出示课件,“风”“雅”“颂”。 |
导语充满激情,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
||||||||
新课教学 |
1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出示课件,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出示课件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 ③齐读。提示节奏,出示课件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出示课件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 ④出示课件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出示课件 ,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 , 春夜/喜雨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 |
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
对学生的肯定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提出要求,他们有了目标,才会更加努力。 |
课时 |
第 |
备课序号
|
第 |
|
课题 |
《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课型 |
古诗 |
|
教学目标 |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
教学重点 |
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
|||
教学难点 |
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诗歌意境。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
|||
作 业 设 计 |
背诵并默写古诗《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
教 学 板 书 设 计 |
3、 春夜喜雨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
设计意图及批注 (关注点、预设、问题、板块等) |
|||
《春夜喜雨》 一、导入课题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是(李白),“杜”是(杜甫)。对,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2.按节奏读诗。 3.指名读诗,评价。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活动一、激情导入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活动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活动二、品读诗文,体会诗韵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8. 拓展练习 1、背诵默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解词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设计意图】 简介作者,引起学生兴趣,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初读感悟诗句
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加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创设情境,感受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六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看注释、查资料、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联系上下文、读出画面感
诗歌的理解从学生的自读理解出发,结合注释想象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写得妙的地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阅读探索中,感受诗的妙,从而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