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娟公开课《揠苗助长》教案、课件和反思。
(2012-06-16 22:20: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A2(B3)规章制度 |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运用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2.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理解、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谁能叫出这幅图的名字?(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大家还记得吗?它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才会全面。
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就叫他---寓言。板书——认读词语
2.
谁来读一读课题?正音:揠苗
揠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质疑,老师也有同样的疑问
出示:为什么揠苗助长?怎么样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呢?
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赶紧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课文会读了吗?你来读第一段,你来······
三.精读寓言,体悟道理:
1、课文读正确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3个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不同的记号。
(一)究其原因
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
随机出示课件
哪个词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原因?请大家自由读这段话。
给重点词语标上△
(1)关键词:“巴望”
教师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带读:他巴望——生
课件: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瞧,
那天天刚蒙蒙亮,他就
第二天,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还是
第三天,他起得更早了,
师:他每天都早早地到田里,望着禾苗,希望禾苗快快长大,这样的心情就叫——生:巴望
师:谁能把他这种巴望的心情读出来?
师:农夫就这样天天巴望着,可是——课件生读:“好像”
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实际上有没有长高呢?
生:有
师:对呀,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你能学着用好像来说个句子吗?
生:
师:他天天到田边看,可是禾苗好像——
(2)关键词:“焦急”
师:所以——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这里哪一个词写出了农夫的心情?生:焦急。
谁来演一演这个焦急的农夫呢?
师旁白,学生表演。
师:你觉得这个农夫演得怎么样?哪儿好?
师:谁有信心比前一位同学演得更好。
农夫多焦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他焦急的心情。
师:通过朗读、表演,同学们自己解决了第一个疑问,你们真能干!
2.那农夫是怎样揠苗助长的呢?
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出示: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把农夫的辛劳,农夫的筋疲力尽读出来
3、虽然农夫很累,但此时农夫的心情却——
出示: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谁学着农夫的样,开心地来说说。
师:白费换个词?点击课件
师: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高兴的农夫吧——齐读第3自然段
4、农夫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心里很高兴,但是谁不高兴啊?
(1)禾苗生气地说_________。
(2)禾苗伤心地说:___________。
师:是呀,禾苗怎么能离开泥土呢?禾苗的生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出示:禾苗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一天一天慢慢地长大。可是农夫却违反了这个规律,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师小结: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发展规律,揠苗助长往往会让好事变成坏事。
2、古代的农夫做了揠苗助长的蠢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事情呢!瞧,
(1)爸爸想让三岁的儿子学书法,培养他成为书法家,这位爸爸呀!你可千万不要________呀!
3、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揠苗助长的事?
五.布置作业,写字。
1、今天我们学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同学们不仅懂得了不能揠苗助长的道理,还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老师真高兴,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两个字。望
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
板书:
巴望——拔——枯死
《揠苗助长》是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27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结构简明清晰,但寓意却很深刻。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的读懂故事,悟出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教材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节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运用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2.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在实施教学目标时,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设置与安排。
一、会认“寓、揠、焦、喘、截”5个生字,理解“巴望、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在认读“寓、揠、焦、喘、截”5个生字时,我先是要学生初读课文,自学这5个生字,然后随文分散识记呼,这5个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巴望、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巴望”这个词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接着让学生想想“巴望”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然后用换词法来比较,让他们在品词中朗读和理解。我感觉在理解“巴望”时学生说得少了点,相对来说,教师的讲解有点过多。
在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时,我没有从字面上引导学生去想意思,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那个农夫跑到田里,在烈日炎炎下开始拔苗,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了,他顾不得擦,他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中午,别人都回家吃饭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田里,他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傍晚,太阳快下山了,他累得腰也直不起来了,他仍在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终于把禾苗拔完了,他已弄得(引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读出了“筋疲力尽”,这个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演一演“筋疲力尽”的样子,让学生用动作来诠释这个词的意思。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我设置了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朗读形式,并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始终。
如:在指导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时,我先是指名读这一自然段;接着提问:“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要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然后我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从这段话中读出了那个农夫怎样的样子?抓重点词体会;最后再指名读、齐读。通过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个农夫既辛苦又高兴的样子。
三、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为了引导学生悟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主要是抓重点词“巴望”,来体会那个人的心急。为了让学生明白“违背规律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在第二自然段的品读中,也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被拔的一棵棵禾苗,你想对那个农夫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别拔我呀,我的根都被你拔出来啦!”“哎呦,疼死我啦,别拔啦,我自己会长高的。”这也为后面总结寓意做好了铺垫。
品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讨论:禾苗怎么会枯死呢?接着进行说话训练,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的儿子或邻居,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寓意很自然的就出来了,可谓水到渠成。
这次的课堂呈现中,我力求实效,但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一、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表达欠准确。对于学生的发言缺乏适时的反馈,反馈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让语言简洁、生动而富有诗意,学会用美的语言来打动学生
二、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学生读的形式有点单一,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主线是抓“巴望”体会农夫的心急,但还进行了句子的对比、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夹杂的问题较多,显得主线不是很明显,提的问题较多,有点琐碎,没把重点很好的突出来。
我觉得有尝试才会有收获,有尝试也才会有遗憾,我会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让自己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