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谢桂琴老师公开课:《二次根式复习》2017.06.08

分类: A3【B5——B9】项目实施 |
2017年桥下一中数学组公开课展示活动(8)
开课人 |
谢贵琴《二次根式复习》 |
主评人 评课 |
谢贵琴 郑凤叶 |
|
时间 |
|
组长 |
谷利民 |
|
参加 人员 |
谢贵琴 |
http://s11/mw690/002JEF1Gzy7c1yeT3Iufa&690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月8日,桥下一中数学组举行同级段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附件:教案
第一章二次根式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章二次根式复习 |
主备人:永嘉县桥下镇第一中学
|
||||||||
科目:数学 |
教学对象:八年级 |
课时: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本节课是浙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一章二次根式的复习课,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二、教学目标: |
|||||||||
1、能够比较熟练应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 2、能过比较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3、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目标教学的要求,在复习的引入上我运用了情景式教学,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实际问题抛给同学,让同学们和我一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的尝试运算,进一步肯定自己的设想,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式教学。开展小组成员为了团队的荣誉竭尽全力、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式教学特点。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为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借助于多媒体、投影仪进行教学。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应用. 难点: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填一填:
1.当X=
有意义。
2形如 强调: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不小于0 |
思考并回答问题。 |
对学生的认知前提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
|||||||
做一做
学校决定在一块长为 ⑴ 铺满这块空地,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 ⑵ 草坪的长是宽的多少倍? ⑶ 为了保护草坪,用篱笆把四周围起来, 要做到合理用料,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
观察并思考问题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算一算:
|
与同伴交流、讨论。 |
提高运算能力 |
|||||||
试一试:
|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3、通过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
|||||||
学以致用:
如图,一个长方形被分割成四部分,其
|
学生间相互的认识冲突,升华思维。
|
通过学生讨论独立完成 |
|||||||
变式: 如图,长方形内两个相邻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4和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积极思考并能提问题,善于归纳和总结,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
既体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完整。。 |
|||||||
|
合作交流、积极探讨。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学而有用。
|
|||||||
|
观察并思考问题 |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
畅所欲言; 1、这节课复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你还有什么收获? 在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的化简和求值等问题中,常运用四个可逆的式子
|
思考并回答问题
|
归纳总结 |
|||||||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出一份本单元的评估试卷(百分制),下周一同桌对调测试,然后分小组交流评价!
课本作业题1,2,3,4,5,6和作业本上作业 |
练习
|
作业分层处理,赋予弹性,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
|||||||
七、教学评价设计: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来量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进行,推荐学生进行评价。 |
|||||||||
|
|||||||||
八、板书设计
|
|||||||||
九.教学反思 |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下知识: 1、能够比较熟练应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 2、能过比较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3、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对本章内容有点遗忘,在算一算这环节时间用的多了点,从而导致最后时间有点紧,自我挑战不能完成。今后对题目还需进行精选。
|
主评人评课稿
评谢贵琴老师《圆心角》
1.
2.
3.
4.
5.
6.
《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理由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整堂课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