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组:杨艳丽老师公开课《4.1用字母表示数》2017.04.15

(2017-06-20 20:41:43)
分类: A3【B5——B9】项目实施

 



        2017年桥下一中数学组公开课展示活动(2)

开课人

4.1用字母表示数

主评人

评课

杨艳丽

谷利民

时间

      2017.04.15

组长

谷利民

参加

人员

谢贵琴   洪嘉兴   林劲强   林恩明   谷利民  李秀丹 郑凤叶   吴聪聪   杨艳丽   邵佩佩   林春微   

          http://s15/mw690/002JEF1Gzy7c1xGXKFwae&690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415日,桥下一中数学组举行同级段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附件:教案

4.1字母表示数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前,有初步的用符号表示数的能力,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不深,因此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索、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

        1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符号感的培养;

        2 规律的探索及表达;

        3 合作交流、猜测验证等意识的养成。

 四、 教学难点:

        1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 规律的探究过程及表达

五、 教法选择:

1.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之中,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感受在数学中常用字母表示数

        2.通过丰富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激发好奇心和

主动学习的欲望。

        3.根据操作观察猜想的思维过程,对难点进行层层铺垫,使学生

亲自经历探索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六、 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操作、观察、猜想、

归纳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七、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八、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练一练

 

 

 

 

 

 

 

 

 

 

小结

 

 

 

 

 

作业

 

 

 

 

 

 

 

 

 

 

 

 

 

 

(一)、图标欣赏:

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下列图标表示什么含义吗?

 

 

 

 

 

学生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

 

(二)、数字转换器

 

组织学生观察数字转换器,

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积极发表意见。

师提问:你能用简捷、明了的方法表示这种规律吗?  

 

1. 用字母表示偶数

2. 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多媒体演示:分别用文字语言和字母两种形式表示面积公式。

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3  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4  思考:

提供了四条练习

   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独立完成。

 

 

 

 

月历表

1. 组织学生观察月历表,找规律

 

2. 改变字母的位置填表格

组织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

 

 

 

1、 搭一搭

用火柴棒搭下列图形:

  ……

 

组织学生讨论、探索规律

2、 拼一拼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规律。

  师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组织学生课后深入探究。

 

提供了5条题目:

 

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讨论交流。

 

 

 

 

 

 

 

师提出问题:

1、你对字母表示数有什么认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1 P.117  /   12

 

2、 搭1字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n字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若将n字形下面再增加一行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flash动画)

 

 

 

 

 

 

 

 

 

 

 

演示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演示月历表(利用多媒体框出三个数、四个数、九个数)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变化规律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变化规律

 

 

 

 

展示题目

 

 

 

 

 

 

 

 

 

 

 

 

 

 

 

 

 

 

 

 

 

多媒体展示题目

 

 

 

 

 

 

通过欣赏图标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感受在数学中,经常用字母表示数。北京2008奥运会会标将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这样的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的规律性及用数学式子表示现实规律的可行性。自然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并且揭示了课题。

 

 

 

 

 

 

 

 

设计用字母表示偶数、面积公式及运算律有两个意图:1.回顾小学的内容2.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设计“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感受,第四题想一想是由教材练习题改编,更是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从中体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化,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增加“搭一搭”这一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铺垫,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有了“搭一搭”的探索经验,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思考,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设计“练一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同时也是列代数式这一技能的再次训练,这种技能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与课本练习相比补充了两题,目的是为了巩固“探索交流”。

 

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第一项作业属于基础题,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二项作业是“搭一搭”的拓展训练,目的是建立这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思:

 

 

评杨艳丽老师《4.1字母表示数》的课

                主评人:桥下一中    谷利民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本节课尝试按照“创设情境——探索交流——归纳——反思”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分七个环节:情境导入(图标欣赏、数字转换器)、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练一练、小结、作业。本节课创设了两个不同内容的情境即 “图标欣赏”、“数字转换器”,“图标欣赏”是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常用图标表示某种意义,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数学中常用字母表示数,“数字转换器”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渗透了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这样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与交流相结合,“问题二”、“问题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活动机会,使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进行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练一练”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新意的习题,使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知识都得到了广泛的调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构建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