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5日科学组: 吴祖福《光合作用》公开课;评课人吴淑珍

标签:
教育 |
分类: 15年前B13教师年公开课1次及以 |
一、活动记录
开课人 |
吴祖福 |
主评人 |
吴淑珍 |
|
时间 |
|
组长 |
吴祖福 |
|
参加 人员 |
|
二、附活动照片
http://s13/middle/002JEF1Ggy6TxU7UrF2cc&690
http://s16/middle/002JEF1Ggy6TxU82X4H3f&690
三、附教案
《光合作用》(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研究史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出示各种粮食(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图片
请学生思考:这些水果中的营养来自于哪?(学生猜想,来自于土壤)
演示实验:往稀米汤和土壤浸出液中滴加碘酒,观察产生的现象
结论:食物中的营养并非来自于土壤。(设疑:那么这些营养来自于哪里)
引入新课教学并板书:光合作用
新课教学
多媒体演示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
学生思考:(1)将小白鼠放在钟罩中不久,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小白鼠死亡?这说明什么?
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多媒体演示实验:萨克斯实验
学生思考:(1)天笑癸为什么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
设疑: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出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那么需要什么原料吗?
请学生阅读书本58页探究并思考。
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设疑:根据前面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你觉得植物光合作用仅有二氧化碳够不够,它还需要什么?
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水分
学生阅读书本58页海尔蒙特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光合作用叶绿体(叶绿素)
结论: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设疑:根据刚才所学的,你能否说说看光合作用需要什么,生成什么?
讨论:你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模仿前面学过的化学表面式,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板书:
设疑:据此,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光合作用》?
板书:光合作用的含义: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思考:根据光合作用的表达式,说说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1)物质上,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2)能量上,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小结:1、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了有机物;2、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3、促进了自然界中氧和二氧化碳平衡
巩固应用:
1、道路两旁被树阴遮住的庄稼为何比大田里面的长得弱小?
2、在进行植物温室栽培时,适量燃烧石油液化气或放一些干冰,能够增产,为什么?
3、傍晚,在林荫小道上散步,使人觉得神清气爽,这是为什么?
四、评课人
《光合作用》评课稿
主要优点:
1、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自然增长。
2、新知探究教师强化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疏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拉动思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
3、课前准备充分,利用动画演示,使实验效果明显,奠定了课堂教学运行的良好基础。
4、培育学生骨干,实施榜样激励和带动。
5、给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例如:实验现象描述、过程和结果汇报等。
6、注重学生关于对照实验的体验。
7、教师教学评价强化鼓励和赞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踊跃发言。
8、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小结画龙点睛,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和广度。例如: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意义。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利于高度理解知识和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为下节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9、两种作用气体进出气孔知识的提问和分析、比较也对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意义做了一定铺垫。
问题商榷:
1、引导性语言过于紧密,学生思维被束缚,突出前后连续性、严密性,而忽视发散性特点的体现,自主提问缺少激励,只有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行,能跟上步伐的不多;讨论缺乏高潮,引发不了辩论。
2、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缺少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评小组、小组评等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的民主性不足,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小。个别评价缺乏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思路拓展和完善,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在教师和学生配合,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提问方面拓展引导欠缺。应建立起教与学立体交叉高效的活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