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桥下一中
桥下一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65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下镇一中语文学科胡可白老师公开课

(2012-01-11 11:13:08)
标签:

杂谈

分类: 15年前B13教师年公开课1次及以

桥下镇一中语文学科 胡可白老师公开课

主备者:胡可白

课题: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夜》

主评者:林温丹

参加者:陈爱、潘守仗、徐忠祥、戴吾爱、戴玲珍、

林春微、吴琴华、林温丹、胡可白

时间:20111223

地点:永嘉县桥下一中八年级(5)班

教案:

【教学目标】

1、多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及独特意象的含义,感受“夜”的宁静、美好及叶赛宁式田园诗境

2、在体会到叶赛宁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读诗、写诗的方法

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理想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受宁静、美好的诗境

【教学难点】

朗读的多层次体现及诗境的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文字: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东汉.郑玄)

   我,看见——,夜,来了;

   我,听见——,夜,来了

……

   板书:夜

二、初读

   放声朗读,在叶赛宁笔下,你读到了怎样的“夜”?(用一二形容词概括即可)

   学生自由朗读。

   请三四学生朗读,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来。(在学生朗读中落实个别字词,如“秧”在学生朗读后评价,明确整首诗歌的朗读基调是语速和缓,语调轻柔)

   板书:宁静、美好

   齐读诗歌,感受宁静、美好。

三、品读

   再读诗歌,哪些字里行间让你感受到这样的宁静、美好?

预设:

第一节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不再/欢嚷。

    悄悄:形容声音很轻。(怎么读出它是声音很轻的动作?明确第一个“悄”读的略重,第二个“悄”读的略轻,第一个“悄”后稍停顿)——品味叠词

    失去:原有的不再具有。(白天的松林是怎样的?发挥想象)

    沉寂、不再喧嚷:夜莺是少见的夜间歌唱的鸟儿,声音悦耳动听:长脚秧鸡白天躲藏在草丛,夜晚出来活动,鸣叫时喜欢伸长脖子左右摇摆(本该是夜晚的歌唱家们此时也安静了)——品味特殊意象

小结:悄入梦乡的河水、失去喧响的松林,多么宁静的夜晚!齐声有感情朗读第一节。

第二节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四下与一片:周围都是安静的。(“四下”音调稍低,“一片”中“一”读第二声,音调上扬)——品味汉字朗读

    只:与“一片静”形成比较,以动衬静

    轻轻地:虽是歌唱却声音渐轻(朗读时注意轻声处理)

    披:覆盖在肩背上。(能不能改成“盖”?明确“披”的动作更轻柔,更富情感,明月似一位慈母)——品味动词

追问:这两句中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的柔情?

如:撒(可与“泻”比较)。“它”改为“她”更符合诗歌意境

   小结:轻吟的溪水、柔情的明月,好美!女生朗读这一节。

第三节

大河银星万点,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闪着/银色/光芒。

    银星、银波:比喻手法,月光撒下,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撒在大河上,河面宽广,波光如银星万点;撒在小溪上,岸势曲折,那流动的小溪犹在这样宁静的夜晚微微地漾起银色波纹。(发挥想象,描绘月光笼罩下的大河、小溪)——品味修辞

    浸水:月光如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结:银光,青草,这是光与影的画!(可请学生概括)男生齐读这一节

第四节(与第二节比较)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寂静与静:万籁此都寂——《题破山寺后禅院》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沉浸: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

出示: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四节与第二节形成反复咏叹,二、四句均押ang韵,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四节。

   归纳小结:刚才我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夜的宁静、美好?

   明确:悄悄、轻轻——叠词

         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青草——意象(寄托诗人情感的事物)

         失去、披、撒——动词

         一片——音调

         银星、银波——修辞

         第二节与第四节——结构

   小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再读《夜》,感受叶赛宁式田园诗的艺术美。

四、研读

1、“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宁静美好的夜晚,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对宁静美好夜晚的喜爱之情、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心境

2、情语是否就是景语?读叶赛宁同时期的另一首诗歌《你在哪里,在哪里,我的家园》,你读到了怎样的家园?

明确:叶赛宁童年所熟悉的乡村早已改变了它的摸样,这里的夜是他心中的夜,是他心心念念的美好世界

板书:美好世界

五、作业

少年情怀总是诗。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夜》,也学会了品诗,不妨也来写写诗。请以“晨”为题,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一点方法,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宁静

      美好世界

美好

主评:

《外国诗两首—夜》评课

主评:林温丹

古语有云“诗言志”,现代评论家则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借助于语言要寻找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家园。因此,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寻找诗人构筑的世界,和诗人的心灵在此相遇、交汇、相融,灵光一闪间感到共鸣愉悦,从而达到诗的彼岸,流连忘返。

老师的这节课从诗歌本身出发,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言品味了解诗歌巧妙的构思;通过诗歌意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之情;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美好理想。

诗歌语言的品味指导到位,并且方法多样。比如通过“换字”法让学生体会“披”这个字所表现的月光的轻柔。比如通过联系其他情境中字词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的深刻内涵。比如通过朗读进入诗歌意境,如第一节中“悄悄”二字,她反复指导学生明白了第一个“悄”读的略重,第二个“悄”读的略轻,第一个“悄”后稍停顿。

课堂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上课伊始即通过语句的累积让学生感受诗的创作过程是随性而发的,结尾处给学生开头几句接着创作诗歌。

有自己的个性解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胡老师对《夜》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宁静美好中,而是挖掘进去。诗人叶赛宁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旅程和诗歌创作中,抒写了大量歌颂俄罗斯乡村生活和大地优美景色的抒情诗,他在自传中写到:“童年时代我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 生于斯长于斯的叶赛宁对乡村的情感是纯粹的,流浪的经历,乡村在动荡年代里的变化,现实与梦想的落差,使他更缅怀于旧时光,使他不断希求从中找到精神的力量,这是本文的深层内涵,也是胡老师力图让学生感受到的。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她注重朗读,品味字词,进而理解诗意,这个“意”不是普通的意思,而是诗人欲抒而未明抒的“真意”。

但在讲到“精神家园”时,有一部分学生还有些茫然。目前选入的不少教材除了体现语文味,也更加重视文本中的“人的哲学”,如何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中所含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钻研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每个教师努力应该做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