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镇一中语文学科胡可白老师公开课
(2012-01-11 11:13: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15年前B13教师年公开课1次及以 |
桥下镇一中语文学科 胡可白老师公开课 |
主备者:胡可白 |
课题: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夜》 |
主评者:林温丹 |
参加者:陈爱、潘守仗、徐忠祥、戴吾爱、戴玲珍、 林春微、吴琴华、林温丹、胡可白 |
时间:2011年12月23号 |
地点:永嘉县桥下一中八年级(5)班 |
教案: 【教学目标】 1、多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及独特意象的含义,感受“夜”的宁静、美好及叶赛宁式田园诗境 2、在体会到叶赛宁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读诗、写诗的方法 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理想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受宁静、美好的诗境 【教学难点】 朗读的多层次体现及诗境的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文字: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东汉.郑玄) …… 二、初读 三、品读 预设: ★第一节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 ② ③ 小结:悄入梦乡的河水、失去喧响的松林,多么宁静的夜晚!齐声有感情朗读第一节。 ★第二节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① ② ③ ④ 追问:这两句中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的柔情? 如:撒(可与“泻”比较)。“它”改为“她”更符合诗歌意境 ★第三节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① ② 小结:银光,青草,这是光与影的画!(可请学生概括)男生齐读这一节 ★第四节(与第二节比较)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①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② 出示: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她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四、研读 1、“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宁静美好的夜晚,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对宁静美好夜晚的喜爱之情、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心境 2、情语是否就是景语?读叶赛宁同时期的另一首诗歌《你在哪里,在哪里,我的家园》,你读到了怎样的家园? 明确:叶赛宁童年所熟悉的乡村早已改变了它的摸样,这里的夜是他心中的夜,是他心心念念的美好世界 板书:美好世界 五、作业 少年情怀总是诗。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夜》,也学会了品诗,不妨也来写写诗。请以“晨”为题,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一点方法,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宁静
夜 美好 |
主评: 《外国诗两首—夜》评课 主评:林温丹 古语有云“诗言志”,现代评论家则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借助于语言要寻找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家园。因此,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寻找诗人构筑的世界,和诗人的心灵在此相遇、交汇、相融,灵光一闪间感到共鸣愉悦,从而达到诗的彼岸,流连忘返。 胡老师的这节课从诗歌本身出发,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言品味了解诗歌巧妙的构思;通过诗歌意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之情;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美好理想。 诗歌语言的品味指导到位,并且方法多样。比如通过“换字”法让学生体会“披”这个字所表现的月光的轻柔。比如通过联系其他情境中字词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的深刻内涵。比如通过朗读进入诗歌意境,如第一节中“悄悄”二字,她反复指导学生明白了第一个“悄”读的略重,第二个“悄”读的略轻,第一个“悄”后稍停顿。 课堂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上课伊始即通过语句的累积让学生感受诗的创作过程是随性而发的,结尾处给学生开头几句接着创作诗歌。 有自己的个性解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胡老师对《夜》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宁静美好中,而是挖掘进去。诗人叶赛宁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旅程和诗歌创作中,抒写了大量歌颂俄罗斯乡村生活和大地优美景色的抒情诗,他在自传中写到:“童年时代我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 生于斯长于斯的叶赛宁对乡村的情感是纯粹的,流浪的经历,乡村在动荡年代里的变化,现实与梦想的落差,使他更缅怀于旧时光,使他不断希求从中找到精神的力量,这是本文的深层内涵,也是胡老师力图让学生感受到的。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她注重朗读,品味字词,进而理解诗意,这个“意”不是普通的意思,而是诗人欲抒而未明抒的“真意”。 但在讲到“精神家园”时,有一部分学生还有些茫然。目前选入的不少教材除了体现语文味,也更加重视文本中的“人的哲学”,如何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中所含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钻研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每个教师努力应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