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山的传说(中篇通俗小说)

标签:
杂谈 |
http://s6/mw690/956a1ee3gcd41e7165f25&690
高峰山的传说(中篇通俗小说)
唐朝贞观年间,蓬溪县城北五十里地界,有一个文井镇。这里地形特别,方圆百里皆为典型丘陵地带,而文井镇旁边独有一峰突起,好似一根神仙柱头,与周围地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是蓬溪、射洪、西充、盐亭四县交界之处。据说当年“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得道以后,与陕西咸阳人钟汉离一道遵李老君之命,将五岳华山的两座巨峰运至四川青城山。当运至蓬溪地界时想歇歇气,那吕洞宾会“大道天遁大法”,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日行数百里,就先将一峰运至成都西郊青城,而汉钟离此时已精疲力竭,就将此峰放置文井镇外,来到文井镇讨口水喝。刚到茶馆门前,一个读书小童与他相撞,不过那书童向汉钟离施礼,先就赔了一个不是。
这汉钟离是得道之人,被道教尊为正阳祖师,是道教里五祖之一。一见那小童,忙拉住他叙话。一打听,这小童叫罗衣,家住文升镇灯杆村,因家门前栽了一棵柏树,高大挺拔,长得活像一根竹竿。罗衣每晚在树下读书,那树杆竟莫名其妙地发出光来,恰好照亮他看书。但罗衣衣离开那树杆,树杆就不发光了,这村子因此而得名。
罗衣听说汉钟离要喝水,忙向茶倌要了一大碗送给汉钟离。罗衣说,祖师,你今晚就在此歇住吧?汉钟离告诉他,自己还有一座山峰急着要运至青城山去。罗衣说,你就不必去了,吕洞宾已送去一峰,你再送去已是多余的了,还不如放在这里。此时汉钟离在罗衣面前,已变得糊里糊涂,乖乖地听他的话,就把山峰放在这里,径直向老君复命去了。
一个小孩怎会指挥动神仙汉钟离?其实罗衣也非常不简单。
罗衣家很穷,五岁时,父亡母寡,正由于此,他才比别人都勤奋好学。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而罗衣近乎神童,哪天下雨哪天出太阳都报得很准。同乡人都说他是金口玉牙,是当帝王之命。要不,他怎么知道吕洞宾已运一峰至青城山?他汉钟离一得道大仙,就是知道罗衣乃未来帝王,便稀里糊涂照他的话办了,这才有了今天的高峰山。
这文井镇有一所私塾,是罗衣上学的地方。从家里去镇上山路崎岖,路不好走,凡人要花几个时辰,但罗衣为了不耽误课程,很想像大人那样骑马赶路。他家这么穷,哪来钱买马呢?罗衣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家门前的毛竹扯上一根,骑在胯下,口中念念有词:
“马儿肥,马儿跑,
马儿飞行不吃草。”
想不到那竹竿竟搭着罗衣飞了起来,放学后,又骑起竹马飞回家中。从此以后,川北一带孩童就玩起了骑竹马的游戏。
罗衣家很穷,为了省钱,他有时一天只吃一顿。但这高峰山自李老君同意将山峰放于此地后,就建起了道观。这道观每天都发放斋饭,以打钟为号,任何人都可以来吃,不要钱。罗衣知道后很高兴,每天道士钟一打,他就骑竹马赶到,顿顿都少不了他的。久而久之,道士们厌烦了。
一个道士说:罗衣这小子天天白吃斋饭,又不为道观做事,都晓得他有竹马神力相助,得想法子不让他白吃才好。另一个道士则说,要不我们先吃饭,后打钟,这一来他就准赶不上了。众道士一想,对,就这么办。
第二天,道士们早早地把午饭吃了,再慢条斯理地敲吃饭钟,老实巴交的罗衣骑着竹马赶来,自然没有吃上,还受到道士们的嘲弄。
罗衣肚子空空,心里装一肚子气,口中喃喃说:
“先吃饭,后打钟,
油盐柴米一场空。”
说完,骑着竹马下了高峰山。罗衣一走不打紧,高峰山道观那取不完、用不尽的四个装米大石坑的油盐柴米,再也不会自动生出,直到现在还都空空如也。道士们悔得肠子都青了。
罗衣每次上学,都要经过一条小溪。因水浅溪宽,所以没有架桥,只是设了几个石磴子可以踩着跳过去。但是,一到夏秋雨季,山洪爆发,小溪沟的水就加深加宽了,涨洪水,连神力竹马都失去法力,任何人都无法过去了。这天罗衣也来到溪边,刚骑竹马过去,就栽了下来,差点掉在溪水头。
正焦急无措,这时突然出现了一白胡子老头儿,笑眯眯地说可以背他过河。罗衣先不信,但犟不过老者,便扑在老头背上,任他背过河去。奇怪,那水不管多深,都只淹齐老头脚背。
这样,每到洪水季节,白胡子老头天天准时背罗衣过河。罗衣感到很好奇,问:
“老公公,你这样大年纪,又这样神奇,你是谁?为啥要背我?”
老头儿笑眯眯地说:“罗衣呀,我是这里的土地,受玉帝指派,掌管这一方百姓平安。至于为何背你?因为你是帝王之命、皇帝之身,我应当为你效劳才是!”
一席话把个罗衣说得猛醒!
罗衣想,自己既然是当皇帝的命,为啥要这样辛苦呢?我真的是要当皇帝,何不现在好生想一下,将来怎样享受好日子。渐渐地,他就不再发奋读书了。
一天,罗衣很早就回家,母亲以为他早早放学,便问他,罗衣,每次涨水,你是怎样过的呢?罗衣说:是老公公背我过去的。母亲又问:每次都背么?罗衣说:嗯。母亲又问:那老公公是谁呢?他为啥那么照顾你呀?罗衣回答:他说他是土地神,又说我这辈子要当一国之帝王,所以他应该为我效劳。
母亲听罗衣这么一说,自然欢喜得合不拢嘴巴。她一边刷锅,一边用竹签做的刷把拍打着灶边,说:儿呀,我家这么穷,妈不指望你当 皇帝,你就是当一个秀才,也就让妈高兴了。
罗衣一听妈这样讲,心想妈还这样小看我?就顺手挥动当马骑的竹竿,连连拍打灶台说:
“妈妈有福气,
儿要当皇帝。
儿今不读书,
妈也不种地。“
罗衣母子这样对话,当时他们不知道,可因为拍打的是灶神爷,就惹下了一场包天大祸!
这灶神爷是一家之主,专司善恶奏闻之神,职位虽小,权力很大。
这天,灶神挨了罗衣母子刷把、竹竿之后,非常委屈,但罗衣毕竟是未来皇帝,他又得罪不得。于是他飞到南天门,到灵霄宝殿向玉帝告状:
“玉皇大帝在上,紫薇星罗衣,无缘无故用金马鞭(竹竿)痛打我,而且他母亲也用三千玉棍(刷把)打我。您想罗衣还未当上皇帝,就这样无礼目空一切,为所欲为。一旦真正当上皇帝,那还了得?!请玉帝一定惩诫罗衣才是!”
玉帝一听,这罗衣也确实太不像话:
“值日星巨灵神听令,命你立即捉拿罗衣回天庭问罪!”
这时一旁闪出长庚星,奏道:
“罗衣向土地神透露了他要当皇帝的天机,故厌恶读书。骄傲自大,应当惩戒。然而如果收回天庭治罪,这罗衣还是小儿孩童,又没有当上皇帝,只好按一个凡胎草民论处,这样才能教化众生。不如命巨灵神换其龙骨,使罗衣称帝之想化为灰烟,则人间也可昭天德也。”
玉帝一听言之成理,便对巨灵神说:
“就这样吧,只换其筋骨,不要伤他性命。”
巨灵神得令下凡而去。
这时李老君一旁听见,掐指一算:如果把这罗衣整霉了,我那高峰山道业咋办?于是跟着巨灵神一起下凡。他化作一送茶水的童子,在高峰山脚下候着了巨灵神。
这时,巨灵神正口渴难耐,见送水童儿提着茶壶,连忙向他讨口水喝,茶水童子连忙倒了几碗茶水,让巨灵神喝了个饱。喝完,巨灵神道谢后奔罗衣家去了。
这巨灵神是开山之神,力大无穷。他来到罗衣家里,已是半夜,见罗衣正呼呼大睡,于是施行法力,挥动神斧割肉换骨。罗衣正在梦中,突觉疼痛难忍,大声哀叫,满床乱滚。母亲见了慌了手脚,以为他吃了饮食闹肚痛,忙用手给他搓揉肚皮,哪晓得越挫痛得越厉害,母亲叫他咬紧牙关,等她去找名医前来医治。
这罗衣听了母亲的话,果然牙巴紧咬。这巨灵神此时已快把龙骨换完,脖子以下的龙骨已换成凡骨,而脖子以上的龙骨,由于罗衣牙巴紧闭,一时没有办法。他正待运用开山神力,哪晓得他这时突然尿急,任随怎样都忍不住,只好扔下罗衣去屙尿去了。这一屙,当天的法力就没了着。便上天向玉帝复命去了。
母亲在清晨请来了大夫,但这时罗衣已肚不痛,皮不痒,她认为是儿子调皮装出来的。罗衣自从换了龙骨以后,身体突然瘦小了一些,自己并不晓得是何原因。第二年府考,罗衣考中了第一名秀才。但自从那次考取后,每次都落了榜。尽管龙骨换了,但头骨还是帝王的思维。所以,他的预言仍然是百说百准,口头、笔下都有文采,这时罗衣已长成一潇洒青年。
一天,罗衣秀才去朋友家赴赛诗会,他这时不再骑竹马,而骑真正的白马了。路过一块栽秧田,他问农夫:
“栽秧忙,忙栽秧,
一天要栽几千几百行?”
那农夫回答不出。罗衣秀才说:“那么,等我下午转来,再听你给我回答。答对了,我付铜钱一吊给你。”
中午,农夫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他妹妹蓬秀娥看见,问哥哥为啥不顺心?哥哥说,上午罗衣秀才说了一首诗,叫我对答,可我硬是答不上,都怪我们父亲去世太早,我读的书太少!妹说,什么诗这么难对?哥哥如实说了。妹说,我教你,你附耳过来,照我说,准能得到他那一吊铜钱。
下午,罗衣秀才骑马回到秧田边,农夫对罗衣说:
“踢踢跺,踢踢跺,
一天要跑几千几百脚?”
罗衣大惊,问为啥你上午又答不出,是谁告诉你的?农夫说,是我妹妹蓬秀娥。罗衣忙问,你妹现在什么地方?农夫回答正在家织布。
罗衣秀才骑马奔向蓬秀娥家。那姑娘听见马蹄声,早已在门前守候。罗衣一脚着地一脚踏在马鞍上,问蓬秀娥:“请问姑娘,你说我上马,还是下马?”那蓬秀娥何等聪慧,立即一脚踩住门槛,另一只脚踩在门槛里面,答:“罗衣秀才,你说我是进屋,还是出屋?”
罗衣被问得哑口无言,心想,我罗衣秀才远近百里也算个能人,怎么没发现家乡还有这等貌美聪慧的姑娘?便问:
“姑娘,这诗书对子是谁教你的呢?”
“是我爸教的,他是教书先生,可惜死得早,要不我们家境不会沦落到这地步。”
罗衣心想,这样的好姑娘就是打起灯笼也难找的好老婆,为何不把她拴住?于是,从腰里掏出一根围腰,说:
“秀娥妹子,你这样聪慧能干,我就送你一根围腰,也好做事吧!”
这秀娥姑娘其实早就喜欢罗衣秀才了,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今天罗衣主动送东西给她,心中自然高兴,便接过来系在腰间。但就这一下,秀娥的心就被罗衣牢牢地拴住了。两个人也就相亲相爱了。不过,从此以后,四川的女人们就习惯了系围腰。
罗衣秀才这时还是住在灯杆村。
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脑壳昏沉沉的,倒头便睡。母亲以为他又调皮,便不理他。哪晓得第二天还未睡醒,到了晚上,母亲慌了,忙找医生上门诊治。医生说不出啥怪病,草草开了些无关痛痒的药就走了。这样,罗衣一睡就是七天。
其实,此刻罗衣秀才肉身在灯杆村,而魂魄早已离去。冥冥之中,罗衣听见前面已道人呼唤,就不知不觉跟他走。
走着走着,不觉到了一座仙山。罗衣一看,山门上写着“鹤鸣山”,心想正好,没有出得四川境界。到了正殿,那仙人用佛帚在罗衣秀才脸上一扫,罗衣顿觉仙气袭人,忙问:
“请问老者何人?”
那仙人说:“我乃张道陵张天师是也。你我均是文人诗者,我知你原先是紫薇星下凡,不过这中间出了点事情,得罪了灶公元帅,玉帝降旨将你除去了龙骨。不过,还是老夫用计骗得巨灵神喝下我的茶水,使他功力不全,要不,你我也无今天见面的日子了。”
罗衣一想,是呀,我就感到奇怪,想不到我的皇帝命就这样完了。
张天师说:“你虽然当不上皇帝,不过你与本道有缘。我今度你上高峰山,代表儒家与释、道三教合一,振兴道庙,你意下如何?”
罗衣说:“我恐怕没那么大的本事,况且,家里也不怎么宽裕。”张天师说:“这有何难?我送你一本无字天书。每天晚上午夜时分,你用蜡烛点灯,照看天书,就可读懂玄机。”
罗衣接过张天师的无字天书,正待还问什么,突然晨钟暮鼓响起。张天师忙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去吧——”
罗衣一个跟头,突然从云层中栽下地来。醒来时,只见母亲泪涟涟地看着自己。罗衣一个翻身,便下了床,连忙去找秀娥,立马就要去高峰山。手里还握着张天师给他的天书哩。母亲见儿子醒来,自然十分欢喜,拦住儿子,估倒要他恢复身体。第二天出发去高峰山。次日一早,母亲准备了干娘,要儿子带上路上吃。
罗衣与秀娥尽管使高峰山一带土生土长的人,可真要看遍高峰山,因为忙着讨生活,还硬是没有机会。
二人攀上山峰,只见奇峰兀起,群峰竞秀,绵延数里。极目望去,自麓而顶,环山东西南北,各个方位的森林古柏,参天蔽日,都转向山顶生长。烟雾缭绕中,这里自成一派不同凡响的风水气象。他们透过林间空隙,隐约可见重重殿宇,盘坐于峰顶之上,其气势十分巍峨壮观。
罗衣与秀娥再沿古道拾级而上,行至山门,但见三重飞檐,悬叠而起,两株千年古柏,直插云霄,大有得道成仙之状。再至门前殿内,香火袅袅,旌幡飘飘,管乐萧萧,法声喃喃,道人、信众、游客悄然穿行其间,整个山宇笼罩再一片幽远神秘的气氛中。
两人兴趣盎然,继续来到主殿“三清殿”。这殿座北朝南,似一座迷宫,先是朝东,越过广场,沿山脊东行不到一里路,骤然转向朝北。罗衣大惑不解:为啥会座北朝北呢?秀娥马上悟出:大概是北方是长安,也是玉京,应“心归中土”吧?
罗衣算了算,整个山脉共有大小门四百余道,建筑群均按《周易》八卦设计修造,门又分为正门、侧门、实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星罗棋布。站至山顶,只见高峰山山腰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依“四象”修了四条上下山小道,极目四望,环山八条山系,恰似八条巨龙回首高峰,真是“人在画中游”,“一览众山小”!
罗衣看完,不禁对秀娥说:我要建个罗衣秀才祠,在这里,将是你我二人的新婚洞房!秀娥也看不够这人间美景,对罗衣笑笑:罗郎,就依你吧!
罗衣回到家里,猛然想起张天师送给他的无字天书,非常好奇,待到夜深人静,他把手洗干净了,将蜡烛点燃,用它照着,翻开天书,那书中渐渐现出字来:
“教虽有三,其道为一,须采三教经典,方能修成道行……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内丹修炼……”
正看得专心,忽然书中跳出一副画来。罗衣细看,则是一副高峰山座标图,图中标明山中风水宝地,实则指明了罗衣秀才祠的地址。
罗衣大喜,再翻看几页,竟有罗衣秀才祠的设计图画。罗衣正要抄写,不料那天书又变成了无字白纸。
罗衣靠着超凡记忆,把图背了下来,找出笔来临摹,终于画出了天书上的房屋建筑图。等他把图画完,已鸡叫天亮了。
要把这罗衣秀才祠修起,也还需要银两,还是秀娥想出了主意,能否把这祠堂办成个诗会,让文人学子们都捐助一部分钱,再加上亲戚们的帮助,款子不就就筹足了?
罗衣秀才一想,对。便四处张罗,在朋友们的资助下,仅半年时间,一座祠堂就在高峰山上建起。
祠堂修好,也该罗衣与秀娥结婚成亲。新婚之夜,这罗衣秀才祠热闹非凡。
祠堂正面,喜字高悬。罗衣秀才不愧为文人墨客,他把这闹洞房办成了有声有色的赛诗作对会。
大堂上,挤满了人,远在蓬溪、西充、盐亭、射洪的文友都来朝贺。有的挥毫作画,有的泼墨写字,有的吟诗作对……
罗衣秀才与秀娥出了洞房,来到众人中间,罗衣拱拱手说:
“众位亲朋好友,罗衣不才,今日与秀娥成婚。大家都信奉儒教,不妨把闹洞房改为赛诗会,如果不吟诵诗歌,作出对子也行。大家意下如何?”
众人齐声叫好。
罗衣清清嗓子说道:
“我作为主人,先出一对,看各位能否对答:药王庙死个和尚——”
客人中一个秀才马上应答:
“西天界生座弥勒。”
众人又一声叫好。秀娥马上向这秀才送上一把喜糖权作奖赏。
罗衣对众人说:“今晚大家图个高兴,凡对答适当的客人,均奖赏喜糖一把,以表谢意。”众人拍手大笑。
恰巧座下有姓朱的和姓罗的两个秀才,因平时相互妒忌文才,见此机会,那罗秀才即起身,摇头晃脑地口出一对:
“一挑朱,反爪猪,猪前猪后朱吆猪——”
众人一听,都晓得是骂姓朱的秀才,不禁哄堂大笑。那朱秀才一听,先是尴尬:你这东西竟骂起我来了!但因这是吟诗作对,也不便造次,便想了一想,起身作答:
“四维罗,马累骡,罗(繁体)上骡下罗(繁体)骑骡。”
大家一听,这朱秀才下联字数、字义、平仄都对得工整,简直无懈可击,都叫声佩服!那罗秀才自己挨了骂也只好受了。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蓬秀娥此时也诗兴大发,作为新娘子也来凑个热闹,便对众人笑笑:
“多谢各位捧场,小妹想出一对,不知行不?”
众人一听,新娘也能作对?哪有不同意之理?齐声说请。
蓬秀娥秀眉一扬,莺声燕语说道:
“和尚上楼,楼高梯短,何上?何上?”
此言一出,众皆惊讶:想不到这美貌新娘竟有如此文才!只见几个秀才交头接耳,又不时摇了摇头,均无人对答得上。
一阵沉默,场面略显尴尬。
还是罗衣秀才打破了僵局:
“既然新娘出对,那理应由新郎对答,我来答此对!”
众人一阵欢呼,都想刚刚罗衣能否答出。
罗衣不紧不慢地说道:
“尼姑沽酒,酒好价廉,宜沽,宜沽。”
众人一听,对得好极了,大家又是一阵喧哗。
蓬秀娥见墙上有一副国画,画的乃是川江航行图形,不觉脱口而出:
“二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罗衣秀才一听,张口就来:
“八音齐奏,萧合(肖何)胜过卫清(卫青)。”
众客人抚掌大笑,都说应答绝妙。
这时蓬秀娥也不认输,忙又出一对: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是战(繁体)——”
众人一听,这联果然难对,客人中自然无人可答,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新郎罗衣。不想罗衣喝了口茶,不紧不慢回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一旁合手即拿!“
众人一听,觉得这下联四个鬼字与上联的八个王字都对上了,工整贴切,恰到好处,座上顿时又发出一阵喝彩声。
这时蓬秀娥突然见着月光下门前大榕树上,一个鹊巢被风吹落,心里一嘀咕:有了——
“风吹鹊巢二三子连科及第(地)”
她以为罗衣这下对不上来了,暗自后悔不该一味逞能,不料罗衣想了想,答道:
“雨打猿穴众诸猴拱背托天!”
此对一出,大家都称赞夫妻二人文才过人,旗鼓相当。这时一位老秀才拿出两对对联交与罗衣,罗衣向客人念道:
“在家闺女只思父,出嫁娘子不念夫。”另一幅写道
“为父只作半生女,于夫不留五分情。”
秀娥听完,忙问此乃何人所写?
那老秀才回答:“这是老朽两个女儿所作。我要两女各出一联表达对父亲情义,大女儿已出嫁,还有孝心写道‘不念夫,只想父’;二女儿还未出门,心就变了,只给我留下‘五分情’,真气煞老朽也!”
大家纷纷指责二女儿不近情理,而蓬秀娥却说:“小妹倒以为不见得如此,二女儿我认为说得对,而大女儿说错了!”
大家惊讶,那老秀才问道:“何以见得呢?”
“你们想,你们的妻子如果不想念你们,只想念父亲,这能办得到吗?何况留下五分情,既对得起老父,又对得起丈夫呀,有何不好?”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这时先前答对的朱秀才觉得自己好冷落,便对众人作揖说:
“不才冒昧献丑写字题诗,为罗衣兄助兴。”
罗衣秀才心里高兴,忙准备文房四宝。
只见朱秀才饱蘸浓墨,用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竖写四个大字:
“罗老乌龟——”
众人大惊:这朱秀才好没礼貌,竟敢在罗衣秀才婚礼上骂人?!而先前受辱的罗秀才见朱秀才公然再次侮辱自己,不由分说走上前去,揪住朱秀才衣领就要打。罗衣慌忙拦住,连叫“有话好说。”而朱秀才大喊:“我还没写完哩,写完了再打不迟!”
众人一愣,只见朱秀才在纸上狂书:
“罗家宜作遂州王,
老来儿孙喜满堂。
乌纱大帽头上戴,
鬼鹤做寿万年长!“
写毕,将笔扔在一边,端起盖碗茶就喝起来。
罗衣这才松口气。众人略略回神,连说:“这才像话!”罗衣当即请家人将书法摆在大堂正中。
罗秀才也不示弱,他也提笔写道:
“新婚娘子不是人,
生个娃儿是个贼。“
众客人惊得面色惨白,心想这下这罗秀才可惹祸了。罗衣看见,也有些不快,心想这洞房佳期怎么会这么不吉利?倒是秀娥看出点名堂,忙出来打圆场:
“罗秀才,我晓得你不是要污人清白,不过还有没有下文?”
只听那罗秀才发话了:“不要慌——”只见他唰唰唰,一阵狂舞,顷刻之间,那纸上字句变成另一番意思:
“新婚娘子不是人,本是仙女下凡尘;
生个娃儿是个贼,偷来蟠桃献母亲。”
众人这一看清全文,皆抚掌大笑,都说罗秀才急智过人。
罗衣秀才见大家尽兴,又一看天色,东方已经发白,金鸡唱晓,忙招呼大家吃了一顿早饭才各自散去。罗衣秀才婚礼上的诗文赛成了蓬溪县城争相传颂的佳话。
一日午夜,罗衣秀才怀揣无字天书,步出祠外。见天空一轮明月,气候凉爽,就信步游走高峰山殿堂。
他从三清殿出发,来至天井,这里分明是一阴一阳,形如太极。走过三清殿,后面就是斗姥殿,构成坎卦,道教称为“坎中满”。再至正南,就到了三宫殿,后面就是老君殿了。殿对面是南客堂,这就构成了“离卦”,道教称之为“离中虚”。正东是文武殿,殿后是灵官殿,构成乾卦,称为“坤六断“。整个殿群构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经过上、中、下三层楼房的厅堂、暗道,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三清殿。
罗衣一惊:难道我遇见“盗路鬼”不成?竟会怎么也走不出这迷宫?!他掏出无字天书,就着附近烛火,翻开书页,只见上面逐渐显现出文字:
“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待还要继续看下去,那书上的字都没了,仍然是白纸一张。
罗衣将书中文字背了下来。他仔细想这字里行间的玄机,始终不明白这话里的奥秘。
忽然,一阵狂风,月色已灭,气温骤降,罗衣突见周围一片黑色,不免渐生畏惧之感。
远处天边,一颗亮星向他飘来。他好奇地盯着,这亮光渐渐驶近,却是一浓眉大眼、红顶绿眼,鼻子高起,两眼呈三角形的怪人。
罗衣秀才惊问:“你是何人?”
那怪人答:“我是你在鹤鸣山见着的张天师,你就记不起来了?”
罗衣秀才:“张天师?你那时不是这样的呀?当时你是仙风道骨,为何现在这般狰狞?”
张天师:“在讲经说法时,我就是道长模样。不过今日见你对天书疑惑,我就用我本形来劝化你。你肯跟我去修炼降魔大法吗?”
“降魔大法?我行吗?”
“你只要静下心来就行。”
“不过,我还有新婚的娇妻秀娥哩,她又咋办?”
“这不要紧,你修成功德圆满后,自然会回到这里。”
罗衣一想,也是,便被张天师拉着手,站在他驾起的祥云上,飞上鹤鸣山去了。
天上一日,地上千年。
罗衣秀才再鹤鸣山学得真经,一日探头向凡间看去,却见家乡故土一派生机。那川中第一峰高峰山上,竟塑起了李老君的“天下第一老子”像,这像足足有十丈八高,令罗衣秀才感叹不尽,便口吟一诗,书于绢上,抛下凡去:
“隐逸林中殁荣辱,
道义路上无耻禄。
翠柏云天慰玉魂,
仙踪福地藏骸骨。
至此罗衣秀才再也没有回来,他降下的这首诗被镌刻在高峰山“罗衣秀才祠”堂前,供世人品读。罗衣秀才祠历年香火不断,许多故人都说有时还真能看见美貌才女蓬秀娥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