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识字课程纲要

(2014-02-17 09:26:11)
分类: 校本课程
快乐识字教学设计

 一、全面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阐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评价建议中提到了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全面、准确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这些阐述,是我们研究识字写字教学、优化识字写字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准确把握人教版低年级课标教材识字部分的编写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根据这种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精神,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写250个字;二年级上册要求认450个字,写350个字;二年级下册要求认400个字,写300个字。这样安排有利于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尽早地阅读,同时又不致于加重学生的负担。

  其次,人教版低年级课标教材采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先识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常用字,先写一些笔画较少、结构较简单的字,识字写字各自形成序列。识字从爸、妈、我 开始,写字则从一、二、三 开始,每课写 35个笔画简单的字,并且每课写的字在笔顺、笔画上还有一定的共同点。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2课,要求写的字是十、木、禾,练习基本笔画竖、撇、捺三个字,课文第2课,写七、儿、九、无,主要练写笔画竖、弯、钩横、折、弯、钩,课文第3课,写口、日、中三个字,主要练写笔画横折。这样编排,就尽可能地改变了以往识字不多、字又写不好、识字写字互相掣肘的局面。

  另外,人教版低年级课标教材的识字部分还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体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如《口耳目》一课识象形字,《日月明》一课识会意字。

  2.体现了在生活情境中识字的特点。如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在家里机 反映学校生活的《操场上》,反映时代生活的《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

3.识字形式多种多样。如词语、三字经、成语、谚语、对对子、谜语、儿歌、反义词等。

三。、快乐识字方法

  快乐识字法之一:玩中学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他们的学习最初便是从玩耍开始的。我抓住孩子们爱玩、会玩、贪玩的这些特点,开展了摘苹果、对对碰、开花结果等识字游戏让学生无负担无压力地高效识字。例如在识字一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拿上各种植物的图片从拿着汉字卡片的同学之间找对应的朋友。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但拓宽了视野,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更让识字教学充满乐趣。一节识字课卓有成效地完成了。
  快乐识字法之二:动中学
  在识字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我激发学习兴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抓住汉字的固有因素和特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再创造和想象,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我会记猜字谜等多彩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当他们猜出园(周围四面墙,元字坐中间)。阳(左边耳朵晒一晒)等字;,当他们讲出一个小儿子扯掉了牛的小尾巴(先)这样充满趣味的记字法时,我不仅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更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在教鲜、甜、泉时,我从汉字本身挖掘趣味性,和学生一起编成鱼羊并肩,天下一鲜要问甘蔗甜不甜,请用舌头舔一舔白水泉,甜又甜的顺口溜,既形象,又琅琅上口。原本可能枯燥难学的方块字,顿时容易了。学生在品尝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使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快乐识字法之三:我爱学
  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能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方法很多,有分解法,有熟字带生字法,有换偏旁法,有熟字和熟字结合法等等。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一个自己感悟的过程。让我们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从而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自己选择,自己体会,自己运用,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的乐趣,就会越学越爱学。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催化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断摸索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变学为学,在识字乐园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