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组语文公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次活动)

(2019-12-05 16:43:14)
分类: A3-B6教师公开课-形式多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戎、诸3个生字,会写戎、尝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六、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 (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  )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八)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四年级组语文公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次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