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林忠建

(2019-07-06 14:03:07)
分类: A3-B8教师读书活动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作者:林忠建

初见这本书,封面上的于永正老师,倍感亲切:面带笑容,着装朴素,动作有范。只是岁月在于老的脸上、头发上都留下了痕迹,虽然多了一条条皱纹,一根根白发,但谁说那不是智慧的沉淀呢。看来,“姜是老的辣”这话不假。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细细品读,都仿佛与作者对话。一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成功对话了,作者的思考会带动读者的思考,作者的实践会带动读者实践,作者的眼界会开拓读者的眼界。我想,于老师的书做到了。

书里说道:“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一个人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是会被忘掉的,许多课文甚至连题目都被忘记了,忘得最惨的莫过于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有记住。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都白上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识了近4000的汉字,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认识,延伸了情感,养成了书写、阅读、表达等能力,还收获了兴趣和习惯。这样看来,有形的东西似乎都消失不见了,它们都化为了一切无形但是更有意义且重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人口中常说的“语文素养”吧!

复杂的理论往往不接地气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面对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理论,我们更该有所取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于永正老师说:“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多么通透的理解,多么明了的操作,确实,无论如何,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就不会偏。“常”是什么?于老师的这本书中说“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按规律办事。比如: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铅笔、硬笔、软笔字,概莫能外。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也许你能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但是语文教学要求老师把握本质,而且语文课堂也不是一个充分展现教师风采的舞台,我们应该把孩子领到这个舞台的中央,让他们在你的陪伴引导下,大放异彩。是啊,陪伴、引导,一个好的陪伴者,就是做着跟孩子们相同的事情:当孩子在读书,老师也应该是静静读书的;当孩子们在写字,老师也可以拿起笔来练一练,当孩子们在动情朗读时,老师也要投入其中。久而久之,师生的距离就拉近了。

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爱学习的,这时候,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就更为重要了。怎么引?用嘴说道理吗?自己现有的经验和同行们的经历告诉我,苦口婆心,也许最终真的只能感动自己。于老师用“熏锅屋”的例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应对之策。所谓“熏锅屋”,是说新盖的锅屋的墙壁在洁白,日子久了,也会被油烟熏黑。所以,只要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必然可以慢慢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爱练字的老师,学生的字也一定会越写越好;一个老师如果喜欢朗读,学生读书的水平一定不会低;一个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写写“下水文”,那班级孩子的作文水平就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老师亲力亲为,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去影响甚至改变学生,这就是“熏锅屋”。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年轻的我们想必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尝试,就会尝到一些甜头,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真的在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着、进步着。

作文教学想必是每一位老师最头疼的问题,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懂老师在教什么,想必是师生之间最尴尬的问题了。于是,当我发现这本书中有写到“关于作文教学”,顿时来了兴趣。于老师用自己为例子为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化解作文难题的。

    先来分享几段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心得:

1)我没有什么“造诣”,只是喜欢作文教学,喜欢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我的学生的确先喜欢上我的作文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我喜欢作文。我这样回答,您也许一时摸不着头脑,老师喜欢作文,学生怎么就会喜欢作文呢?因为我对作文情有独钟,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句感悟的多一点,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点,这是一。因为从读初中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因而也就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老师发现得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这是二。

2)老实说,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都是由于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出作文题动辄冠以“有意义”“难忘”“有趣”,那是不了解学生。学生的童年中哪会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为了“有意义”,只好胡编乱造。我从来不命这样的题目。我以“下水文”告诉学生,身边要写的实在太多,不必去编造。

3)我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亮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我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平讲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一句话,我能夸他几句、十几句话,这就叫“放大”闪光点。我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这三段话从教的角度和改的角度为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经于老师一指点,我豁然开朗。于老师尤其爱写下水文。“下水”指导的优越性是任何口头说教都不能比拟的。但在写下水文时,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用孩子的口吻去诉说事件。原来,作文不好教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语文老师缺少了一个爱思考的头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勤快的手。行得一事,既知一事,多看,多想,多写,心中才会有“谱”。

实际上,作文并不是只能在作文课上出现,作文是可以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作文的素材,如果你善于观察,那你一定会发现的。读过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于老师是一个“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人。留心生活的于老师,一盆花、一只电动玩具狗、一块被浪费的面包、一种现象都可以让他产生奇特的思考,进而让这些食物、这些思考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这些素材足够接近生活,足够走进孩子的内心,足够让孩子有话想说。由此,孩子自然而然也就摆脱掉了“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学生写好的作文还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去批改。面对作文出彩的孩子,我们老师不该吝啬自己的表扬,我们要相信表扬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当面对作文不够出色的孩子,我们也该气馁。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还真的有必要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当那被你努力发掘出的优点,也许就会成孩子今后习作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他一路摸索,一路总结,一路奋进,把最高贵的经验写进了书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消化,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去。我想,这也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正如于老师在书中提及张田若先生对于阅读教学的见解: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完此书,我意犹未尽,这是一本需要多读、多揣摩的语文教学指导用书。读此书,需要静心、吸收、内化……反复品读,受益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