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听赏古诗并乐于诵读,感受诗人笔下庐山瀑布的美丽壮观景象。
2.理解古诗中“紫烟”、“遥看”等词的含义,并尝试用动作、神态来表现。
活动准备:
1.歌曲《望庐山瀑布》及伴奏。
2.视频“庐山瀑布”。
3.幼儿操作材料第3册第26—27页“望庐山瀑布”。
活动过程:
一、说说瀑布
幼儿分享游览瀑布的经历。
教师:你见过瀑布吗?谁能来讲一讲你见到过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站在瀑布面前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视频“庐山瀑布”,与幼儿一起欣赏庐山瀑布。
教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之后,写下了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我们来听一听。
二、听赏古诗《望庐山瀑布》
1.听赏教师配乐朗诵古诗第1遍,理解古诗里描述的景物。
教师:李白描写庐山瀑布时,写了什么?
2.逐句赏析,初步理解“香炉”、“紫烟”、“遥看”等词的意思。
教师:你有听不懂的地方(词语)吗?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小结:“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汽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3.再次听赏教师配乐朗诵古诗,理解诗中所采用的夸张手法。
教师:瀑布从高处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诗里是怎么说的?
教师:“三千尺”、“落九天”这些描述是说山真的有那么高吗?水流有那么长吗?
4.结合挂图8号或幼儿操作材料第3册第26—27页,配乐听赏教师朗诵古诗第3遍,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情绪。
教师:请你想象一下水从高处倾泄下来时的情景。
5.邀请个别幼儿表现诗句,归纳幼儿的共性表现。
教师:你能用你所感受到的情绪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他们的朗诵有什么共同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