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藏在哪里了》
(2013-01-11 07:55:31)分类: 各班教研活动 |
绘本阅读:《藏在哪里了》
陈如意
一、设计意图:
《藏在哪里了》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孩子们在和动物朋友一起捉迷藏的过程中,对动物朋友的外形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从故事的名字开始,猜测故事的内容,引发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正文前,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内页封面上的图片,它向孩子们交代了故事中所有的角色,并且含蓄地告诉他们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巩固对动物外形特点的了解。在观察讲述图片时,为了打破一成不变的呈现、讲述方式,在细致讲述片段一后,同时出示片段二、三、四的图片,供幼儿自由讲述,而片段五在讲述前先让幼儿回忆“还有哪个角色没有被找到”,这对于孩子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提出挑战,也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动物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小班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详解。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关注故事的名字
——教师:有哪些动物在捉迷藏?(哪个是小兔?小象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的外形)
——教师谁来躲?谁来找呢?看,小动物们想了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动作和神态)
——谁输了,为什么?(根据幼儿经验,可请幼儿尝试)
教师小结:小动物们真聪明,用猜拳的办法来分工。(出示图三)小狐狸输了,它对朋友们说:“你们都躲起来吧,好好躲起来,我来找,一定能找到。(数5、4、3、2、1)
片段一:
——看小狐狸找到了谁?
——你怎么知道是小兔?(石头后面有对长长的耳朵)
——小兔躲在哪里了?(小兔子躲在石头后面,出示图片验证)
片段二、三、四(同时出示松鼠、小鸭和小象躲起来的图片):
——小狐狸还找到了谁?
——他在哪里找到的?(小松鼠躲在大树后面,大树后面有条花花的尾巴;小鸭躲在花丛里,花丛中有两只黄色的小脚丫;大象躲在草丛里,小草后面有个长长的鼻子)
——小狐狸是怎么发现他们的?(出示图片验证)
片段五:
——(出示图)小兔、小松鼠、小鸭、小象都被小狐狸找到了,还有谁没有被小狐狸找到?
——原来是长着美丽的角的小鹿,(出示图)那小鹿躲到哪里去了呢?你们帮小狐狸找找。
——你发现小鹿躲在哪里?
——为什么小狐狸很快就找到了小兔她们,可是找不到小鹿呢?)
教师小结:小鹿真聪明,躲在树林里,大家把它的角当成树枝,所以找不到它
2、拓展讨论:动物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真有趣,你们玩过捉迷藏吗?
教学反思:
首先来谈谈活动目标。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适合小班幼儿,活动目标的制定也比适切。本次活动目标制定为:1、能根据动物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2、愿意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活动目标体现了目标要求的统一性、适宜性和整合性。
其次来谈谈教学环节。本次活动设计我以观察小动物为切入点,借助“你们猜猜他们想玩什么游戏”展开对捉迷藏的探索。在第二个大环节,从第一个小兔开始躲,大家来找,并清楚地表述“小兔子躲在石头后面”,后面的几个小动物依次出现,松鼠躲在大树后面,小鸭躲在花丛里,小象躲在草丛里。层次性和递进性包括其中。“还少了一个小动物,小鹿躲到哪里去了?”激发了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形成了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的高潮。当最终谜底被揭晓时,孩子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谈教具和媒体教学手段。这是个绘本活动,故事内容PPT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为了能让幼儿有效地和故事互动,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到细节,在设计PPT时,我用了放大功能,孩子们通过这一功能的展示,对小兔小鸭小象松鼠小鹿的细节观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PPT中还增加了玩捉迷藏游戏的倒计时“54321”,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幼儿积累了游戏经验。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我增加了音乐效果,使原本枯燥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从开始研究这个教案到设计每句提问和提升再到实施活动现场直到活动后的反思,整个过程我都有所收获,整个过程是个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组织技巧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