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猜猜我有多爱你》
(2012-06-19 15:35: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各班教研活动 |
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园以“教师为本,共同发展”为主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获得‘应该如何做’的实践智能”为目标,在园本教研的培训中一直致力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研究,努力改变以往园本教研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隔离,缺少沟通与合作的现状,设计了多个主题体验活动,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参与的空间,让教师在看的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感悟、思考、解剖不同教学行动,努力形成教研中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并尝试开展了一系列以“体验式教研”为主要模式的园本培训活动。所谓体验式教研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主持人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学习方式。那么,体验式教研竟应该如何开展呢?下面,让我们以我园的园本培训活动《有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共同来感受这一全新的培训模式吧。
在分析现状,更好地寻找切合本园实际的教研切入口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经典的童话、诗歌、散文等渗透着哲理、饱含着情感,其蕴含的内容往往与科学、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们往往存在着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理解和挖掘不够;过于强调活动的显性效果,忽略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客观上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语言活动中培养和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不够及未及时关注有效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等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状况,我园选择了《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展现了母子之间那种浓浓爱的故事为载体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探究在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怎样的选材和引导策略更能吸引幼儿参与,有利于幼儿的理解、想象与情感激发,以推动幼儿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发展。
情境描述:
情境一:
第一次教研活动—以《猜猜我有多爱您》的故事为引,深入了解不同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找出教育的价值,确定教学的切入口。
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由英国人山姆·麦克布雷尼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该故事从小兔子和大兔子的对话中以及丰富的肢体动作中可以让阅读者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母子之间那种浓浓的爱。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发现的那样: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衡量的东西。而当你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那么,这种感觉又应该怎样来表达呢?这个故事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拓宽了思路,也使我们进一步被故事所吸引,因此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孩子,一定可以使孩子的情感受到震撼,心灵得到升华。
分析与反思:
一些老师认为:文学作品欣赏中的选材不光是富有童趣的小故事,还应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丰富的故事内涵,能通过生动的情节与优美简练的语言来感染孩子,增强体验,因此欣赏教学预设的目标应该和掌握故事有所区别。有时为了凸显“欣赏”的教育价值,很有必要对作品进行改编和创编。还有的老师认为:文学欣赏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习得优美的对话和语言,更侧重于让孩子在视听欣赏和创设的意境中去理解故事内涵,进行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迁移经验,最后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思考:经过教材解读和现场课例的实践研讨,教师们达到了一些共识:虽然文学作品欣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是比较难的,它有很多精神的东西,需要我们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感受,但只要你选择能整合、富有文学性的素材,能够用合适的方法把孩子带入文学意境,那么文学活动的价值就能够实现。而且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用整合性的行为驾驭文学作品的欣赏,来传递整个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综合信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建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不同的个性化表现。然而,由这些感悟又引发出教师们的另一个思考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时可拓展哪些与幼儿相融的欣赏途径与策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园继续开展了第二次教学研讨,旨在围绕:“不同年龄班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时可拓展哪些与幼儿相融的欣赏途径与策略,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想象与情感激发?”这一核心问题,引导教师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或经验。
情境二:
1.回顾本次教研活动的一研过程,并提出二研的主题、目的。
2.提出现场课例教研关注的问题:仔细观察和积极思考执教课例的教师在活动中是怎样引导我们开展故事欣赏的?有哪些好的策略?
分析与反思:
通过即时研讨,大家感受到老师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在有意图地引导我们理解故事内涵、体验爱的情感,运用了一些很好策略值得我们去借鉴:
(1)倾听配乐故事,过听赏创设情境,让我们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之中,容易引发大家的情感和共鸣,以通好地感知、理解作品。
(2)采用多种方式反复阅读故事,如:“分角色朗读”、“找出故事中表达大兔子和小兔子爱意的语句”、“说说故事中感受最深的一段话”等等,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挖掘文本之美。
(3)运用绘画、肢体动作、神态、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特征,从静的欣赏转到了动的参与,让我们在动静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作品内涵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4)运用了启发式、开放式提问设疑的策略,包括回忆故事内容的提问、体验故事情感的提问“小兔是怎么爱妈妈的?”、还有欣赏文学语言的提问,如找出故事中给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话等。
(5)把爱的教育迁移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个文学作品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就能培养的,需要渗透到一日生活和家园共育中去积累和体验。
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老师们集思广益地探寻了不同年龄段中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适宜策略:
我们的感悟:
(一)本次培训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载体,使老师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内化蕴涵于其中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帮助老师获得了实践性知识。
(三)培训案例中所描述的内容是教师身边最熟悉的、最普通的,但又是最精彩的、最实在的东西,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记录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师们的经验相互映照,将教师个体的教育观点、经验转化为共享的信息资源,对于每位参与教师的专业帮助功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了,也充分地显现出教师群体实践智慧的共享与提升。
(四)通过长期以来常态教研的扎实开展,现在老师们都具有一定的教研意识了,但是真正感受到“教研为我所用,能让我的教学更轻松”的老师还不够多。反思这一现状,今后的教研活动中,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以上的中层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指导及教研活动策划深入的能力,要责无旁贷地带头投入教研工作,在教师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五)平时的教研工作虽然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也能大胆地说,但是那种敢于质疑、思辨、发表不同观点、在争锋中达成共识的教研氛围还不够浓厚,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同的师资和生源状况、面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幼儿园只有着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感受、体验,积极开展结合实践的教育科研,才能最大限度的求得自身的发展,“彰显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在园本培训中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或开展蜻蜓点水式的教研活动,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因而我园积极寻找一个充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平台,让她们以自己虽然熟悉并影响专业成长、但又容易忽略的教学行为为载体,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做到改进教学,提高理念。通过体验式园本培训案,教师可以观察他人的教学实践,分享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教师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快速地共同提高,起到“以案研教”、“以研代培”的效果,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强化了教师个人乐学习、肯钻研、善实践,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今后,我园将一如既往地将我园的体验式园本培训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并且力争在“做出特色、注重常态”上多下功夫,积极创设合实践、反思:支持、互助的园本教研氛围,充分启迪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内源性发展”动力,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教研形式,从而全面提升教研质量,帮助教师们在快乐教研中得到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