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案例
沈玉婷
背景: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系统性,所以它多数时候是以分科教学途径进行的,对于能否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数学经验,快乐学数学。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描述: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建构数概念,具有自主性、操作性特点的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中介,它承载着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结构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常为孩子创设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提供了趣味足、操作性强、丰富性的数学游戏材料。如我们用薯片罐子剪成手的形状,用彩色泡沫纸卷成彩色的圈圈,并给这组材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为妈妈戴戒指”,引导幼儿在妈妈的手指上套上圈圈,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我们都知道妈妈是孩子最熟悉的人物,对于小班幼儿,他们趋于对妈妈的喜爱,会给妈妈的每一个手指上套上戒指,满足自己套的过程,套的越多越开心,发展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所提供的圈五颜六色,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孩子们自然探索到按颜色的不同分类套在手指上或按颜色间隔套在手指上等,在材料的操作中自然渗透了分类和二维排序的能力。又如我们的插片金鱼,我们充分挖掘了废旧材料——雪碧瓶,制作了多功能的鳞片,有红、黄、蓝、绿等颜色,同时上面还有各种幼儿喜欢和熟悉的动物形象,这些形象也有颜色的不同,一开始孩子没有目的的为金鱼身体插上满满的鳞片,接着引导孩子探索多种插鳞片的方法,其中有的是按颜色插,如红金鱼,绿金鱼等,有的是按动物形象插,如小狗鱼鳞、小猫鱼鳞等,而能力强的幼儿会用多种手段进行间接排序,小小的插片金鱼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孩子成功的时候我们不忘对孩子说一声:谢谢你们为金鱼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下次我们再为金鱼设计不同的衣服。这不仅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为下次活动提出了要求。再如我们的“夹夹子”区域,我们提供了家庭用夹子,并用KT板切割成各种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在动物的背后还固定了一个罐子,让其立体化,这类操作活动既有匹配及科学知识的渗透,又训练了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它凸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就要求教师将有意的教育渗透在无意的行为中,让孩子在与材料的操作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成功的满足感。
反思: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又由于幼儿学数,体验数概念内涵离不开对材料的直接操作。于是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例如: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树(树上有大小鸟窝)和鸟。指导幼儿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鸟窝。然后帮助小鸟按不同大小。一一对应地找到树上的“家”。幼儿通过操作,积累经验,再通过语言表达关于动作结果的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知识,规律。这样顺应幼儿身心发展情况,既有利于幼儿在增多接触外界实物基础上理解数学逻辑结构,又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探究性,还有利于不同幼儿的数学天赋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幼儿双手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大脑相应的积极活动,所以通过操作活动,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