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花馍

http://www.mzb.com.cn/res/Home/1502/150225761.jpg
在陕西许多地区,花馍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http://www.mzb.com.cn/res/Home/1502/150225765.jpg
孩子满月时制作的“圈圈子”花馍。
http://www.mzb.com.cn/res/Home/1502/150225768.jpg
栩栩如生的群龙花馍。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流行于西北的民间花馍面食品,就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伴随百姓生活而生,依附民俗风情而传承,特别是春节来临和婚庆嫁娶之时,更是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
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关中和陕北。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为主,表达了对祖先的祭祀、前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过年前,我去了趟陕西韩城。在韩城市大池埝乡大前村四队,24岁的薛强正在迎娶新娘。婚宴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花馍,令我大开眼界。为送女儿出嫁,新娘贾锐芹的母亲特意给女儿蒸了一个面盆大小的陪嫁“枣糕子”,它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底座,其间有鱼儿游动、水草沉浮,凌空还插有一层面捏的莲蓬、花蕾和各种象征吉祥的飞禽。新郎来接亲时,新娘子从娘家将这“枣糕子”一直抱至夫家。据说这是对男方“鱼儿馄饨”的回应,也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同时也是生育力旺盛的象征。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馄饨”——一对威风凛凛的坐虎,这是丈母娘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而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由我们平时最普通的麦面馒头制成。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上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在薛强的婚宴上,我大致数了数,造型各异的花馍就有二十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
薛强的父亲告诉我,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还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其健康成长。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让猫、虎护卫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花馍在陕西其他地方也很盛行,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谢意。
在陕西“面花之镇”大荔县阿寿村,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村民们都要提前三五天揉捏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花馍,如药王洞、药葫芦、花供石榴馍等。
不仅是陕西,山西的花馍也是一绝,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据悉,山西省有4个县的花馍和面塑都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馍的制作技艺大多是母女之间传授,有些制作技巧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凭个人的悟性。民间巧妇多,总有人推陈出新。因此,花馍是以一种流动的而不是僵死的方式传承着。
在欣赏这些花馍时,不能不惊叹这些普通农妇细致入微的想象力,她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领悟,在这里变成了诗情画意,而花馍就是她们的诗意和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