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同事回北京之前,在广州一家书店里看到这本杂志,问我需不需要带一本。表面上看,它长得跟普通独立杂志没有什么区别,很有可能,它提供的是千篇一律的、小人物的故事。如果不是亲自到书店里翻阅,这样的杂志对我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j7mhluj20hi09qgmv.jpg
但他补充说明了这本杂志的不同之处:一本印刷杂志,却是关于从事线上工作的人,不管他是网页设计师、写代码的,还是网站记者、视频团队、自媒体。长久以来,似乎没有一本杂志,把目光投向了这些为互联网创造了内容和产品的人。
文艺青年的生活中有诗和远方和苟且,那些在互联网领域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生活也不是只有
http://ww4/large/955688d9gw1f5313djkrnj20rs0i5dj9.jpg
Kai Brach 是个德国人,前几年搬去了墨尔本当自由网页设计师。在面对电脑屏幕工作了10余年后,他开始想远离那个“数字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够了客户……
在周游世界的旅途中,他第一次冒出了做杂志的念头:“互联网变化得太快,我想赶快抓出一些东西留到现实世界,不想等十年过去了,我却两手空空。或者说,至少让我老妈理解,我每天坐在屏幕前十小时,真的不是瞎忙活。”
一年后的2012年,我们看到了这本名为《Offscreen》的杂志。
http://ww1/large/955688d9gw1f5314a804jj20fo0b2gm6.jpg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jrjb05j20hs0buwf2.jpg
http://ww4/large/955688d9gw1f5314q914jj20hs0cc754.jpg
字面意思是“线下”或者“离线”。就像你在封面上看到的,杂志每期会推出6篇人物故事,这些人可能是网页设计师,可能是互联网工程师,也可能是互联网创业者、是信息技术员、是软件开发者。总之共同点是,他们的工作都和互联网息息相关。
在第11期的封面上,首次出现了对这些人的统一描述:People Behind
Bits and Pixels
杂志中的6篇人物故事都是以被采访者的第一人视角出发,去讲述在这个斗转星移、追求快速的时代,那些今天流行明天可能已经淘汰的网站、手机应用和其它科技产品的背后,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采访者会是领域里的先锋,会是奇葩,但绝对不会是网红。在一次采访中,Kai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64d0fbj20hs0c40tj.jpg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6ccfakj20hs0c40te.jpg
http://ww3/large/955688d9gw1f5316jcv3cj20hs0c4dgp.jpg
例如你会看到一个网站设计师自己写书、主持、录播客的经历,也会读到一个数字战略分析师跑去当农场主的故事。
除了6篇人物采访之外,杂志还开辟了“圆桌会议”版块,邀请三五位嘉宾探讨同一个话题,例如“你会不会觉得当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很辛苦”;也会跟随不同的人,记录他一天的生活,从一睁开眼刷手机开始,到睡觉前刷手机结束;还会展示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办公区域……
http://ww4/large/955688d9gw1f531751zodj20gx0m8abc.jpg
起初,Kai Brach
于是到头来你也会发现,即使已经成为了杂志出版人,Kai Brach 并没有远离那个Bits and Pixels 的世界,换句话说,他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接近这个世界。他自己也将《Offscreen》形容为一次小憩,一场慢行。
http://ww3/large/955688d9gw1f5317n6az8j20hs0bmgme.jpg
这本杂志吸引到的读者大部分是互联网的从业者,有时也会有咖啡师或者建筑师。不过有一点肯定的是,这本杂志的读者最终都会成为 Kai 的个人追随者。
这不难理解。你想象中的杂志社可能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有视觉设计师、编辑、市场运营,但《Offscreen》的忠实读者都会知道,整本杂志的背后,除了撰稿人,就只有 Kai 一个人而已!
他兼任出版人、主编、艺术总监,还负责网站运营、广告销售、库存和社交媒体的管理……这也让《Offscreen》成了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杂志。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8ffwhqj20hs0bv3z3.jpg
在《Offscreen》的创办过程中,Kai 也受到了另一些知名独立杂志的影响,诸如德国的《The
Weekender》、英国的《Monocle》、
这些杂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乎不怎么谈产品,也不谈市场、数据、融资,只需要简单地听别人讲故事。
这符合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93dtpfj20fm0bnwff.jpg
所以放心吧,《Offscreen》未来不会出现电子版本:“如果要把《Offscreen》变成《Onscreen》,我宁愿不做杂志!”
不过《Offscreen》也面临了大部分独立杂志都会遇到的财务困境,甚至在一开始的设想中,杂志还不打算接广告:“广告不仅会打断阅读的节奏,还因为它们大部分时候都是丑的。”当然,这也只是说说。
“不过当我没钱花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http://ww1/large/955688d9gw1f531c4ss4rj20hs0c4aa9.jpg
为了覆盖发行成本,杂志每期会选择8个赞助商,它们的名字被集中印在了杂志的中间页,并且使用了统一的视觉。这种做法既考虑了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被突然出现的广告打乱思绪,也能让赞助商在一个更恰当的时候得到关注。
“我相信读者会理解我的,如果没有广告,可能连杂志都不会有了。”(我国广大公众号、自媒体也是这样想的。)
http://ww1/large/955688d9gw1f531cmlbcmj20hs0dcab8.jpg
同时,基于杂志大部分的读者都来自于欧洲和美国,身处澳大利亚的
http://ww3/large/955688d9gw1f531duvw4gj20hs0bodgr.jpg
回到制作《Offscreen》第1期的时候,对于
他从学习使用排版软件开始,到了解印刷技术、色彩管理以及其它琐碎的流程,最后在朋友的协助下,还专为《Offscreen》建立了一套订单管理系统。
http://ww4/large/955688d9gw1f531e99vwaj20hs0hsdhc.jpg
另外,你可能知道,杂志送去印刷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通常是“看彩样”。作为《Offscreen》一开始唯一的员工,Kai
“合上的瞬间,总有说不清的滋味。”
http://ww4/large/955688d9gw1f531eslzwtj20hs0cb3zt.jpg
直到第7期杂志上市的时候,他才确认了其中的一种滋味。
那天,在墨尔本不伦瑞克区的办公室里,Kai
为了和读者分享自己的运营经验和趣事,Kai
http://ww3/large/955688d9gw1f531feqsgvj20hs09b74v.jpg
在这篇名为《Fear of
Criticism》的博文中,Kai
这几天我经历了所有的情绪波动:生气、失望、绝望。如果可以,我多希望当时在打开前就烧毁掉这期所有的杂志。我焦虑、倍感压力,是因为怕你们对我失望,我的读者们,我想象着你们在批评我,因为我卖给了你们二流的书,辜负了你们对我的期待……
之前有人问过
http://ww2/large/955688d9gw1f531ga2ap8j20hs0lz0um.jpg
从2012年到2016年,目前,《Offscreen》已成功出版了十三期内容。五年来,互联网产品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人们也在不同的职业圈之间进进出出,而《Offscreen》就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还在继续说着它想说的故事。
他形容自己是“半吊子”的成功范例,这点似乎值得肯定。意思大致是说,如果你会设计但设计的作品被归为平庸,又懂一点软件开发,但也不可能有惊艳的作品,同时你还是一个微信自媒体,不过阅读量从没到过10万,没关系的,只要对这个世界还怀有好奇心,还愿意不断摸索,你很有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独立出版人。
谁说杂志正在离你远去呢?说不准它们正在回来。
Offscreen
和它背后的故事(点击观看视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