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出

(2016-06-13 23:45:44)
标签:

杂谈

那你们一定经常有机会出差吧?

我跟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十次里有九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最近的一次还在月初,如果不是回到公司整理发票和机票,就不会知道这趟拍摄的十天我们去了杭州、上海、乌鲁木齐、成都、武汉,当然最开始还有北京的部分。舟车劳顿,回到北京已经是凌晨,打车把另外的同事挨个送到家门口,路上不说一句话。

两年前的春天,我们从武汉开始,乘高铁沿着长江往南京、杭州都走了一遍,最后到达上海,主要是拜访这些地方的书店和它们的主人。这样说显得我小家子气——但那个时候我的确纯粹当成旅游了。一路上和人聊起书店没有那么用心,当然就没和书店主人有深入的交流。回到北京才发现有很多困扰我的问题,就已经错失了良机。

http://ww3/large/955688d9jw1f4nlll7c6aj20hs0dcjub.jpg

等我们再次出发拜访更多的书店时,初衷和经历已经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我们以为书店正在变少,实际上新的书店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书店变多了,书店里的书却未必变多,因为书店主人们把书店开发出了更多的业态。我就想知道,看上去回报没有那么丰厚的事(相比互联网创业),为什么有人这样去做?这些问题需要当面去提,不能用电话,不能用微信,更不能用邮件,否则你看不到这些人在介绍书店时流露出的、奇异的神态。“你觉得你在做生意吗?”其中一个人说,“那不是这件事情的全部,你说,就连书里最小的字儿都是几千年的东西,谁会觉得自己特别懂这一行呢?就能当成普通商品来卖呢?所以不全是做生意。”商人说自己卖的是情怀我们还会嗤之以鼻,但书店主人说类似的话,会让你觉得自然得体。

还有一个专题是和手工艺人有关的,也在这趟漫长的旅途中完成了。我们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杭州,在钱塘江边一处隐秘的手工作坊,已经到春天了,马路两旁的大树都变成浓绿色,但小院子里还有落叶,这个画面把我们带入了另外的时空——艺术家自己就在这里按照一种缓慢的节奏打造铁器。

http://ww1/large/955688d9jw1f4nln7ar20j20hs0dcgqp.jpg

一旦了解了这些手工艺者,会发现这些普通的工作看上去缓慢、独特、让人费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外面快速、变化莫测的生活。手工艺人和书店主人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沉得住气,都比常人相信时间,没有人故意教你做人的道理——很多时候,大部分明星都喜欢跟你谈论人生,而普通百姓没有经过公关系统的培训,说不出半句口号式的答复,和他们打交道也是我工作里真正的福利。

在新疆的时候,因为有个新媒体项目要讨论,我得和香港城大传播相关的研究生们SKYPE 。他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就问他们将来想做什么,“还对做媒体感兴趣吗?”结果就是局面挺尴尬的,片刻的安静过后,一些同学说他们想做公关或者市场方向的工作。

我真不该问这样的问题。根据我历来获得的反馈,过去一年里,我这份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消退。尽管平面媒体开始陆续增加多媒体内容,但相比我刚刚开始接触杂志工作,杂志流程并没有太大改变,现在做的事情和过去几年没有什么两样,更资深的同事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杂志的生产方式长期维持着既稳定又落后的状态,很容易就让人觉得这个行业“不酷了”。

在多数人的眼里,“酷”的部分只剩下了“外出”。相比“那你们一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明星吧”,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那你们一定经常有机会出差吧?”

媒体从业者有时受到品牌邀请出差,途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很少有工作的压力。相比起来那些为了专题四处奔波的公差让人叫苦不迭,没有五星饭店,没有风景,没有 instagram,没有自拍。

但是最后,我们获得了踏实的杂志页面。在城大学生的视频电话里,我带着对我职业的爱护(也有可能是死要面子)解释说,出差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苦差,但杂志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外出工作让编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你说他们走马观花也好,捕风掠影也好,本质上,我不能保证这个观点经得住时间和经历的考验:为了让杂志保持活力,编辑们必须外出,把自己变成安插在世界各地的监控器。和善于追问的记者不太一样,编辑需要看到更多的人和有趣的部分,成为你好奇心的来源,这是目前为止我能感受到的编辑真正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