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字“默存”的来历和出处
(2021-09-01 13:38:59)
标签:
钱钟书默存王阳明 |
分类: 文史类 |
了解钱钟书的人都知道钱钟书字默存。但,关于“默存”的来历和出处,就未必人人清楚了。
钱钟书出身于无锡名门世家,生父为钱基博。但他出生后便过继给了没有儿子的伯父钱基成。钱基成虽是钱家长子,但因为娶妻不贤(不一定是人品问题,而是女方娘家家财万贯,而钱家是书香门第,彼此看不对眼),婆媳不和,导致他也不受父母待见。加之钱基成虽考中秀才,但在无锡钱家眼里,最高学历是秀才便等同于学渣,故更受了冷落。不被寄予厚望的钱基成倒也因祸得福,过得逍遥自在。钱钟书自幼聪颖过人,钱基成对他是宠爱有加。启蒙教育以放养为主,读的书也不限于四书五经,包括武侠、言情在内的通俗小说随便看。在养父的言传身教下,小小的钱钟书博览群书之余也养成了贪吃爱睡说大话的坏习惯。钱钟书9岁时,钱基成去世,钱基博便将钱钟书带回家严加管教,并在钱钟书10岁的时候为他起了个字——默存。
“默存”两字,如果查词典查网络,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比如网络上会告诉你,默存出自
“默”在孔孟思想里是很高的功夫。王阳明曾告诫弟子杨思元:“强明者病于矜高,是故亢而不能下;警敏者病于浅陋,是故浮而不能实。砭子之疾,其谦默乎!谦则虚,虚则无不容,是故受而不溢,德斯聚矣。默则慎,慎则无不密,是故积而愈坚,诚斯立矣。彼少得而自盈者,不知谦者也;少见而自炫者,不知默者也。自盈者吾必恶之,自炫者吾必耻之。而人有不我恶者乎?有不我耻者乎?故君子之观人而必自省也,其谦默乎!”在《梁仲用默斋说》中,王阳明批判过四种伪默。“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夫是之谓四伪。”说的浅白些,就是不懂装懂的默,是愚默;故作高深莫测状,是狡默;以保持沉默来掩饰无知,是诬默;阴险狠毒,是贼默。就是在这篇文章里,王阳明准确地定义了默存。“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默存,就是要人默而识之,默而成之,讷于言敏于行,不言而行,不言而信。这正是钱基博为钱钟书起字“默存”的初衷。
说钱基博的“默存”出处一定是王阳明的《梁仲用默斋说》,是妄断。但钱基博必定熟读过王阳明的著作,否则他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议论:“而于时有大儒出焉,曰余姚王守仁字伯安,特以致良知绍述宋儒象山陆氏之学;而发为文章,缘笔起趣明白透快,原本苏轼;上同杨士奇、李东阳之容易,而力裁其冗滥;下开唐顺之、归有光之宽衍,而不强立间架。”如此,则不妨作大胆猜测:“默存”很可能源自王阳明的《梁仲用默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