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一般名词:通感(转)
(2011-11-01 20:47:41)
也称通觉、联觉,是指以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感觉挪移转化、渗透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对通感作过很好的说明:“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旧文四篇》)。
通感现象并不神秘。从生理上讲,人的五官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各不相同,通过神经末稍把信号传到大脑,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引起兴奋,形成不同的分析器。但大脑神经是一个有机整体,大脑皮层中一个区域的兴奋,会引发其它区域也兴奋起来。已经产生的感觉神经兴奋,会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神经的兴奋,大脑皮层所建立的这种暂时联系,就是通感得以发生的生理机制。
在审美活动中,通感这种心理现象是经常出现的。歌声常用“甜”来形容,颜色也有冷暖之分,不但听觉之中会有味觉,而且视觉之中也可能有触觉,以至耳可以见色,眼可以闻声。过去佛家和道家都曾对此作过神秘主义的解释。其实,这是“本联而生通感”(钱钟书:《管锥篇》第2册,第484页)的正常心理现象。
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马融的《长笛赋》中的“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是用视觉形象或触觉感受来描摹听觉;吴文英的《八声甘州》中的“箭轻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涉及味觉、触觉和嗅觉的相互挪移;宋祁的《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闹”字把无声的景色说成是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视觉和听觉相通;由于通感能唤起一系列感觉系统一起活动,产生反应,欣赏者获得的往往不是单一的美感,而是综合的美感,因而使审美感受的内容异常丰富和强烈。
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不仅限于感觉的转换,它主要还表现在表象的联想和想象,其中有感性的成分,又包含了理性的内容,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审美通感中,联结各种感官、联结感性和理性的中介是审美情感的渗透。
近代西方美学早已把通感纳入到审美心理范畴。现代心理学也已表明,视觉和听觉虽是主要的审美官能,但光有视觉、听觉而失去触觉,味觉时,对象似乎是一种只可理解而不能肯定的虚幻的存在,即缺少对世界的最直觉的感性经验和确证。但光有触觉、味觉而失去视觉、听觉,对象则会变得混浊一片而不可理解了。
所以,审美感受是以某种感官的传导在大脑皮层上唤起人的全面感觉的活动时对审美对象作出的反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