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题目加答案
(2011-11-01 11:16: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学 |
一、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
2、审美趣味
3、审美理想
4、意境
5、美感
6、无我之境
7、心理距离说
8、悲剧
9、形式美
10、通感
11、审美态度
12、审美意识
13、审美活动
14、丑
15、期待视界
16、崇高
17、化丑为美
二、简答题
1、述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2、谈谈你对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认识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启了美育发展的一时代。
第一:席勒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理论奠基与对审美活动性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样他就不仅把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明确区别开来,而且也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第二,他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第三,席勒认为要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既不是用感性去消灭理性,或者用理性去吞没感性,也不是从人以外去寻找某种统一的标准,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人自身。总而言之,席勒的论述不仅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人性分裂状况的忧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更是针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危机而对人性“沉沦”的一种拯救。
3、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示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因此,用来表现的形象就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这就是崇高的特征。”
4、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在世最本质的存在方式?P109
5、什么是艺术中的丑? 举例说明审丑
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丑衬美。映衬,是艺术中常用的手法,能产生一种对比效果,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可以把事物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艺术中,映衬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以丑衬美,属于反衬,以丑衬美,目的在于突出美。
第二,化丑为美。“化丑为美”,是从艺术形象的美学效果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并不是说,经过“化” ,丑就不存在了,而是说,这个“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
举例: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由于艺术家们活龙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才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形象。人们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6、博克认为。“在悲剧中解释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7、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
8、简述形式美的规律
一、整齐一律:
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
二、对称与均衡
组成整体的两个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诸方面大致对称均匀。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对比和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在要素间强调异性和共性,以达到变化和统一的形式法则。
六、多样统一:是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并可能是由各个不同的因素乃至对立的因素造成的。
9、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生活丑经过艺术处理进入艺术殿堂,成为一种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再者,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2)丑在艺术中的价值表现: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10、结合中西美学史上自然美的思想的变化,简要回答为什么现在都市人热爱“生态美”?
11、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P10
12、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13、简述审美心理距离说
14、“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惟静中得之。就是主体和对象“无厉害关系”,或者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因而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功利关系,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心情处于宁静状态。对应于优美.而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表现为审美主体内心有对外物的意志,欲望,掺杂了自己的情绪,表达时因心情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使物著有审美主体的色彩.对应于壮美.
15、简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这命题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16、简述丑的美学价值
三、论述题
1、结合这对境界的认识,谈谈“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应如何理解?
2、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学过的接受美学理论,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有人把审美教育称作“审美功利主义”,你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审美功利主义”?
答: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他的特殊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审美的人指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4、论美的欣赏的心理过程
5、论自然人化的形式
(1)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自然被人化了,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2)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6、论述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用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来说明悲剧,认为悲剧中互相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所代表的普遍力量,于是相互冲突,同归于尽,造成了悲剧结局。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7、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及其本质,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
(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
(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