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学题目加答案

(2011-11-01 11:16:33)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学

一、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3、审美理想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4、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5、美感        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6、无我之境    是以物观物,惟静中得之。就是主体和对象“无厉害关系”,或者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因而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功利关系,而是“不  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心情处于宁静状态。

7、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 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对审美态度的一种说明,审美主体只有在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可能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对其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

8、悲剧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由此推而广之,人们把具有这一根本特征的其他文学作品,甚至生活中有悲剧意义的事件,统统称之为悲剧

9、形式美      广义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狭义说(通常意义上),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等)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10、通感       所谓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为用,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也可以看作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11、审美态度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12、审美意识  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3、审美活动   是一种社会现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景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有本几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他既是主体得以能动的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说其是的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14、丑        丑就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 畸形、缺陷的感性形式。如畸形的身体。

15、期待视界  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16、崇高      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17、化丑为美   将丑艺术的典型化,使之具有审美价值,转化为美。

 

二、简答题

1、述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卡塔西斯)灵魂的教育意义。悲剧主人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惟其不是咎由自取,所以令人怜悯,惟其不是好到极点,和我们类似,所以会引起我们担心小错引出大锅的恐惧。

 

2、谈谈你对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认识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启了美育发展的一时代。

第一:席勒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理论奠基与对审美活动性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样他就不仅把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明确区别开来,而且也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第二,他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第三,席勒认为要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既不是用感性去消灭理性,或者用理性去吞没感性,也不是从人以外去寻找某种统一的标准,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人自身。总而言之,席勒的论述不仅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人性分裂状况的忧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更是针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危机而对人性“沉沦”的一种拯救。

3、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示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因此,用来表现的形象就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这就是崇高的特征。

 

4、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在世最本质的存在方式?P109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5什么是艺术中的丑? 举例说明审丑

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丑衬美。映衬,是艺术中常用的手法,能产生一种对比效果,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可以把事物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艺术中,映衬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以丑衬美,属于反衬,以丑衬美,目的在于突出美。

第二,化丑为美。“化丑为美”,是从艺术形象的美学效果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并不是说,经过“化” ,丑就不存在了,而是说,这个“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

举例: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由于艺术家们活龙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才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形象。人们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6博克认为。“在悲剧中解释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7、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

     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首先,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其次,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再次,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点,不象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8简述形式美的规律

一、整齐一律:

  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

二、对称与均衡

  组成整体的两个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诸方面大致对称均匀。

三、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对象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个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关系。

   尺度:是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节奏与韵律:

    指的是变化的规律性。色彩,声音,线条,包括人的动作的有规律的变化都能产生一种    节奏和韵律。

五、对比和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在要素间强调异性和共性,以达到变化和统一的形式法则。

六、多样统一:是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并可能是由各个不同的因素乃至对立的因素造成的。

9、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生活丑经过艺术处理进入艺术殿堂,成为一种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再者,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2)丑在艺术中的价值表现: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10结合中西美学史上自然美的思想的变化,简要回答为什么现在都市人热爱“生态美”?

 

11、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P10

   1)首先是静观关系。审美对象最初凸显在审美主体面前的是形式,审美主体最初接触审美对象的是感觉器官。

   2)其次是对话关系。审美主体对审美意义的接受是从形式入手层层转深,领悟对象的内在意蕴。

   3)最后是存在关系。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的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

12、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所蕴含、所启发、所指称意象为主的感性的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

    (二)艺术现实的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三)艺术整体上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13、简述审美心理距离说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对于这种距离的形成,布洛认为其关键在于主体摆脱了利害关系的束缚,转而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从这里看心理距离是关于审美态度的一种说明.另外布洛认为审美主体只有在与审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拉开距离可以借助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可以帮助主体在意识中拉开与对象的距离,从而打破原有的那种浑然状态,这样才可能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

 

14、“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惟静中得之。就是主体和对象“无厉害关系”,或者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因而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功利关系,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心情处于宁静状态。对应于优美.而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表现为审美主体内心有对外物的意志,欲望,掺杂了自己的情绪,表达时因心情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使物著有审美主体的色彩.对应于壮美.

15、简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这命题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16、简述丑的美学价值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三、论述题

1、结合这对境界的认识,谈谈“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应如何理解?

  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因此人生的境界应该达到一种美的境界.那么怎样的美才是为人生的境界呢?人生的美首先体现其本身的美--也就是人首先要有心灵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的美.心灵美的人拥有宽广的心胸,同时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说的也就是一个人具有宽广的心胸.宽广的心胸能承受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与挫折.把现实生活中的快与不快拿得起放得下,性情也就达到了一种境界,你的人生也就有了不同一番的风景.苦难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美.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才更能焕发人生美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可以说他是不完整的.风雨过后的彩虹是美的.苦难练就了我们的意志,也练就了我们的人格美.人格美是心灵美的升华与再现.拥有心灵美的人,其人格也是美的.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美,关键要看其人格美.因此人生要达到一种美的境界,我们就必须得不断的完善与提高人格美的境界.我们经过心灵境界的纯美,苦难的历程美,完善的人格美.这"三美"的互溶互善互补,才构成了我们人生真正意义上美的境界

2、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学过的接受美学理论,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有人把审美教育称作“审美功利主义”,你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审美功利主义”?

答: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他的特殊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审美的人指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审美教育常被简单的认为提升个人修养的手段,也就是"审美功利主义",这种理解没有充分的洞见审美教育的深度,尤其没有在较为深刻的基础上理解审美活动,不能见及审美教育与人生整体的关系。审美教育不只是提升个人修养学识的手段,而是内在的相关于人生在世,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的提升为指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4、论美的欣赏的心理过程

5、论自然人化的形式

1)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自然被人化了,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2)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6、论述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用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来说明悲剧,认为悲剧中互相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所代表的普遍力量,于是相互冲突,同归于尽,造成了悲剧结局。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7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及其本质,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

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

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