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德育基地学员观摩活动】探索·发现:名师讲坛·上海交大附中生物学科专场

标签:
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纪要 |
分类: 活动掠影 |
【生命科学德育基地学员观摩活动】
探索·发现:名师讲坛·上海交大附中生物学科专场
12月3日上午,由杨浦区教育局主办、杨浦区教育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以“探索·发现”为主题的杨浦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展示活动——“名师讲坛”生物学科专场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导师和部分学员、上海市生命科学青年教师骨干培训班学员、杨浦区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学员以及杨浦区生命科学教师等观摩了系列活动。
公开教学通过“光合作用”的主题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团队成员研究的初步成效。本次展示活动以“探索·发现”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综合体现了新时代杨浦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与精神风采,折射了教师团队的风采。
会上,杨浦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吴巍做了讲话。他对名师讲坛•生物专场的展示活动给予高度肯定,感谢交大附中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科专场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感谢生命科学学科一线教学研究专家的到来。
今天上课的教师是教龄3-15年不等的年轻教师,我们也希望在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工作室的专场展示,能够把一批年轻教师推到前台。
整个展示活动紧紧围绕“探索·发现”的主题,分成课堂教学展示、微论坛两个部分。上海市同济中学王丽丽、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李敏、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顾淼淼、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孙秀敏通过对“光合作用”的课堂教学呈现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展示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发现”。
微论坛上,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导师沈桂弟分享了本次活动主题“探索·发现”的灵感来源。他提出,课堂要营造和保持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生命科学建立的过程就是问题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光合作用这一主题几百年的探索发现过程就类似生物学科建立的一个浓缩。此外,授课教师也交流了在备课过程中如何“探索”,有何“发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落实核心素养。他们的发言不仅为全体在座教师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启发了教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思考。
上海电化教育馆馆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治和静安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丁银娣分别做了点评。他们对四位执教者给予充分肯定,对杨浦区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张治老师指出,本次课堂展示是对核心素养落实的很好示范,每一节课都有浓郁的科学味道。科学教育不是仅仅把知识塞到学生脑子里,还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索,以及对科学的深度思考。讲解知识和经历过程固然都重要,但是经历过过程的记忆会更长久。此外,空中课堂的出现,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哪些是需要在课堂上精心讲解的,哪些是互联网资源不可替代的,如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环境的交流,概念的建构过程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当课堂的边界被模糊后,应重新寻求更高的课堂效率。
丁银娣老师提出,我们不仅要关注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成长,也要进一步追寻真正教育公平的课堂。老师们的教学能够差异化地提出学习目标,设计上有很大的开放性,除了知识也关注元认知,可以迁移到不同方向的研究发展。学生能够基于自己价值观作综合性评价,使得课堂达到了高潮。虽然用了教材材料,但张弛有度,吻合今天课题探索与发现。课堂环节顺畅,行云流水,课堂效果达成度好。
德育基地学员学习心得:
今天有幸聆听王丽丽、李敏老师的两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课题虽经典,但却上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最大的感受是充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拿到教案时,就觉得设计很精彩,也就更加期待课堂的效果。果然,在两位教师的引导下,整堂课成为学生经历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加深了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理解,同时学会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尤其眼前一亮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体现出来思维的敏捷、逻辑的严谨、表达的流程和创新的角度等,真可谓“后生可畏”,也深深让我感受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光合作用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比较抽象枯燥。顾淼淼老师巧妙借助光合作用发现史,事先将希尔实验、阿尔农实验和贾格道夫实验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课前学习,课上以电子的去向、NADPH中氢离子的来源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建构并修正光反应模型;顾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建构了暗反应模型,最后通过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联系陪伴学生以探究的形式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这节课由原本主要注重生命观念培养转向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并重,让人眼前一亮,获益匪浅!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现场观摩了顾淼淼老师主题为《光合作用过程》一节的教学展示活动。本节课旨在对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培育,顾老师以“解密光反应—探索暗反应”为主线,以光合作用过程科学史分析为主要内容,以构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模型为反馈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思路非常明晰。解密光反应阶段的高光时刻有两部分,一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光反应主要步骤的产物,二是找出各实验结果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安排注重学生对学科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分析、归纳、概括、建模等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了生物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同位素示踪)和研究结果,并且在建模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本节课是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了深层学习,课堂教学显得有效又扎实。
今天我听了顾淼淼老师的《光合作用过程》和孙秀敏老师的《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两节课。两位老师的课都注重光合作用的探究和发现,不仅有对物质和能量观的渗透,更有符合学生学情的对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的推进和提升。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理念以及不断追求创新的教学精神。
今天还有幸听到了张治老师和丁银娣老师两位专家的点评以及沈桂弟老师名师工作室的微论坛分享。从专家老师们的指导和分享中,我感到了新时代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新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创新的动力,追求专业的再生长和再发展!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对新时代教师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听的两节课,充分渗透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顾淼淼老师带来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以科学史为线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由学生自主构建出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模型。其难度和思维深度与交中的学情非常符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李敏老师呈现的一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采用论证驱动式的探究学习模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培养了学生针对现象构建合理科学解释、理解和评价,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无论开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都会受益匪浅。
12月3日在交大附中的观摩课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物学习的乐趣。顾淼淼老师的课堂,就像一节探索课,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带领学生进入推理演绎的世界,从各种光合作用的分解过程中整合信息,最后得出完整的光反应过程,而学生的阐述也是非常准确流畅,我觉得这正是老师期望达到的目的。现在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是不完整的,经常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图,顾老师的课引发了我对于课堂的再次思考,如果在我们的学校,借鉴她的教学设计,能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不能,我又该做怎样的调整?另一节课是孙秀敏老师的拓展课,她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开头的古诗创作到最后的研究分享,交大附中的学生真的给人一种惊艳的表现,有些是我们老师也未必能达到的水平,因此我认为,给孩子们一个更开放的课堂,他们就能给你更惊喜的回报。
听过顾淼淼老师的《光合作用过程》一课,最深的体会是顾老师帮助学生以科学史为线索,还原概念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科学发展过程中构建自己头脑中的“光合作用”。学科概念是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形成学科思维的重要一环,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体现了学科素养的高低。
顾老师的课中,更关注科学史的真实性和过程性,把科学家的真实研究历程做为线索和学习的资料,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研究的不同阶段,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发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更能体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更接近于真实的研究。
还原科学发展的情境,激发科学思维的养成,没有学段的限制,应成为一以贯之的课堂追求。
教育体现教师的智慧,也是教师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本次活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们倾心教育的热忱,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展现着教师们独有的教育智慧。光合作用这一教学主题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中的重点,亦是难点。四位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核心思想,以探索光合作用的科学史为主线,层层深入,拨开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学生在了解科学思路、方法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思维。教师更是把现代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传感器的使用使得教学更高效、显性,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此次活动让我学习到很多,触发我对教育教学更多的思考。
参加了杨浦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系列生命科学的展示活动收获颇丰,尤其是听了李敏老师《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一课。李老师采用了“论证驱动式的探究学习模型”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现象构建合理的科学解释、理解和评价科学解释,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节课的难度很大,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比如课前的预习作业反馈环节,让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论点和论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提出观点以及合理论证的方法。学生的表述各有不同而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同学写出的论点论据,总结出科学论证的评价标准,还为之后学生的评价打下了伏笔,在课程的后半部分课代表对于几个小组交流的客观评价也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但整节课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小组构建论据展示交流的环节,不同的小组针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四个方面产生观点寻找依据,不得不说交大附中的学生真的非常优秀,几乎每一位展示交流的小组代表都能做到清晰的阐述,流畅的表达,而且思考全面,逻辑缜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二个小组的一位男生代表,发言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在科学家的研究资料中找到全面的证据,小细节也没有放过,言语之间透着自信和一丝笑幽默,非常吸引人,最难得的是他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到房屋阳台总是朝向南方,分享了自己曾经在南北两边种花的不同经历,做到了不仅从科学家的实验中寻找证据还从生活实践中获得证据,大大地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而他在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提到上海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南方的光照条件较好,不正是现在跨学科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吗,而这位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当然课程中还有很多亮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课后丁银娣老师的评价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她说这次的教学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教学公平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确实如此,也不得不说学生今日的表现离不开老师们那么多年的培育,能真正地做好学情分析,给不同的学生关注,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