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新课标学习(五)盛盈盈
(2021-01-20 08:42:54)
标签:
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 |
分类: A3(B8)教师阅读 |
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先学做人后学习
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打架斗殴,不遵守规矩的学生是不可能完成好学业的。职高的一部分学生有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先教学生如何“做人”,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但培养的绝不是拥有一个超高智商,最终却危害社会的高智商罪犯;也不是培养像马加爵这类,成绩优异但却思想观念不健康的,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培育的是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而不是危害社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来校园暴力层出不穷,每每听到这类新闻深感无奈与愤懑。本该为美好将来奋斗,享受花季的孩子,因为暴力失去自我,在暴力的阴影中苦苦挣扎。此刻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引导施暴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不该在还不懂是非的年纪做出不可磨灭的过错;要引导受害者学会反抗,走出阴霾。无论是行动暴力还是语言暴力都是我们要杜绝的。先学做人后学习,但语文教学光只有教学生做人是远远不够的。
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一直在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但传承的究竟是什么?教师要传承的是汉字文化,这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文化能够传承的前提;传承的是人格修养,这又回归到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让学生传承古人身上那种乐观豁达、高洁之志、宽广心胸等等;传承的是民族智慧和精神,学习他们的仁义礼智、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改革精神等等,落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
语文课程性质中提到要“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包括“文化传承与参与”,语文课程八大目标之一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些追根揭底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可,坚定文化自信。对职高学生来说,文言文很令他们头疼的,学生看不懂文言文,认为文言文很枯燥,如何让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苦下功夫的。前几年的一首《琵琶行》方便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背诵,学生对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更为浓厚。通过唱歌来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在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却非常的大,这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能否通过音乐体会情感这是我们难以把控的,同时也对教师的音乐素养有一定要求。目前来看唱歌方便记忆,但对深入理解文章的帮助效果并不明显。
古诗的学习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诗的鉴赏重点在于意象,由意象组合产生的意境以及情感。而对意象意境情感的把握,教师要合理的创设情境,通过帮助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文化经验,融入意境中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境和情感,即产生一种“共情”。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情境?首先教师自己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其次要走进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加深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情境,例如在课前放上一首与课文基调类似的音乐,用旋律拨动学生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或者还可以通过看视频、图片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建立情境,理解难懂的古诗。
三、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是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它关注的是材料间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它打破了文体的限制。在教学之前教师自己要注意专题的教学要求,合理设置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展,主动参与,更好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活动的举办和比较阅读,探索各材料间的联系。很多的语文老师更多的采取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来完成比较阅读,围绕任务展开,循序渐进使课堂的任务明确,但有时任务太过枯燥,或难度太高,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压。如何设计任务,我认为一定是贴近学生实际,任务的表达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我们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是任何兴趣,无用的但符合学生趣味的任务应当删去。任务的设计应当是紧扣本节课目标,层层递进,能够在互动协作中完成的。课堂中安排任务这对老师的课堂掌控力有很高的要求,曾经看到一堂课上老师喊停,可学生仍旧处于兴奋状态,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时间不够。可见要讲一堂课要上好,考虑的必须要全面。“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言语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书面的训练是不够的,学习语文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不再是看见大雨只会说“好大的雨”,在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适当让学生自主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摸索,这也说明“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经常的反思,敢于开拓创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