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2013-04-23 14:14:56)
标签:

常乐宝塔

金陵寺塔

温汤宝塔

海源寺塔

金代?宋代?

分类: 三秦古塔

     在蒲城县东南有两座建造俏美的古塔,坐落于洛河东西两岸,隔河10里遥遥相望。这两座宝塔分别就是位于洛河东岸平路庙乡常乐村的常乐宝塔(也称之为金陵寺宝塔)和位于洛河西岸永丰镇南温汤村的温汤宝塔(也称之为海源寺宝塔),只因这两座宝塔地处偏僻、道路不便、寻访者罕至,致使这两座古塔的出镜率不高,清明节那日去泰陵前专程跑来看了看这两座古塔,看后被这两塔的精美、俊俏所震撼,故发一篇使如我一般的好古寻游着者一睹为快。

常乐宝塔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六角十三级密檐式、现残高37米、底边边长4米,塔身底层特高、南面辟有劵门,塔刹已毁。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依柱、阑额、平座勾栏。各层当心间辟劵门或假劵门、方窗,2—4层逐层交错,5—8层每面都从南面依次辟劵门、逐层不再交错,8层以上损毁较重情况不明。各层次间饰砌卧棂窗。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施五铺作双抄斗拱、补间铺作一朵。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老汉告诉我,这底层加固的青砖就是他于1972年砌的。还说这塔里原本有梯,我正准备接话是不是“文革”时期毁的,人家抢先说是回回造反的时候烧的,30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他亲眼看到似的。塔心室我是进去了,很是狭小,就算有梯也应是那种直上直下的,折梯是摆不开的。考古部门在古塔附近发现古代遗迹,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深2—4米,在遗址中发现水井、墓葬、影青碗等唐宋遗物。老汉指着古塔西北那片果园说:那就是
原来的金陵寺,这寺倒是解放后才废的,是老汉亲眼看到的。

 

温汤宝塔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相对常乐宝塔来看,这温汤宝塔更是深藏闺中人不知了,目前这温汤村还没有通水泥路,进村只能从蒲城热电厂所建的引水便桥上通行,桥头立有限宽墩,北斗星将将通过。塔为六角九级密檐式,现残高30米、底边边长2.8米,塔身底层同样特高,南辟劵门。塔刹已残。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依柱、阑额、平座勾栏。各层当心间辟劵门、假劵门、板门和窗4中模式,且各层交错方式混乱、无规律可循,故文字描述较为困难。但出檐和斗拱的样式同常乐宝塔如出一辙,均为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施五铺作双抄斗拱、补间铺作一朵。
蒲城县的两座古塔    塔身有蒲城县人民政府所立的搪瓷文保碑,较为少见。文保碑上注明此塔为金代,但有学者认为这两座古塔宋风浓郁,应该归为宋代。对此我有些自己的看法,先从金代对蒲城县的统治说开。《宋史·本纪二十六》载:高宗建炎四年(1130),“九月癸丑,泾原同统制李彦琦及金人战于洛河车渡,败之”,洛河车渡即今蒲城县南车渡村。此战数日后“张浚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及金将娄宿战于富平县,浚驻邠州督战,官军败绩”,战场已从蒲城移至富平,说明蒲城已陷落。同篇还记:“绍兴元年(1131)六月,张浚承制以吴玠为陕西诸都统制。时关陇六路尽陷,止余阶、成、岷、凤、洮五郡、凤翔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粘罕既得陕西地,悉与伪齐”,说明此时陕西大部分陷落,但实际的统治者不是金人而还是伪齐的汉人。直到1137年11月,金熙宗废除大齐国,在汴京设立行尚书台,治理河南、陕西地区,这时的统治者才是金人。《蒲城县志》载:“哀宗正大七年(1230)秋,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亲自率军南征,攻破蒲城县。是年,蒙古军复下陕西关中东部,奥屯世英以乡里故到蒲城,至城下劝降,守城官员遂率众出降。从此我们能算出金对蒲城这一带的统治仅为93年。我们明白造塔技艺和模式是一种传承关系,不可能就像十八大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那样,一分钟前还挂着铁道部的牌子,下一分钟就成了铁道总公司,一种四四方方的唐塔模式不是就流行了300多年吗?所以说不可能金人一占领就要全部造金代模式的塔,再说了造塔的还是关中的汉子,你就是让他现学也要一段光景吧,所以我认为如果这两座古塔建于金初,宋风浓郁也是很正常的。刚刚说到了金代塔的模式,记得在张驭寰《中国塔》一书中看到过,金代的塔分仿唐式、仿辽式、金刚座式和曈式4种,看得出金代也是以仿造为主,还是享国时间太短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就玩完了。还有既然有文献提到了金代,我想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也许最初的资料失考了。总之这是两座古塔,金也罢、宋也罢,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寻找崇仁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